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6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婴幼儿骨骼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1%-10%的新生儿出生时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半脱位及脱位倾向。DDH如未经治疗,对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有鉴于此,DDH的诊治一直是小儿骨科的重要内容。目前DDH诊治上,越早诊治临床疗效越好是目前一致共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程度越高、治疗难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与骨组织间接共培养的条件下,观察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通过间接共培养模型的建立,将新鲜兔骨碎粒及骨块与BMSCs间接共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矿化能力,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共培养的BMSCs同期ALP活性及细胞的矿化能力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1);经过共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体外建立的共培养模型部分模拟了体内成骨环境,经过共培养的BMSCs呈现向成骨细胞转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养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的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培养、诱导培养基培养和新鲜兔骨碎粒的共培养3种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观察3种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共培养及诱导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同期ALP活性及细胞内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lt;0.01),诱导培养最高;经过诱导培养及共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诱导培养及共培养条件呈现促间充质细胞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诱导培养短期能使ALP、骨钙素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骨缺损完全再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种子细胞的快速扩增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的:观察人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时,细胞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诱导分化影响。 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细胞培养室和检测分析室。 对象:实验于2003-01/2004-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从5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髂骨骨髓中分离扩增的干细胞。 方法:将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以8&;#215;10^3/cm^2,3&;#215;10^3/cm^2,8&;#215;10^2/cm^2密度接种。分析其生长曲线,并扩增培养18d,记录细胞扩增数量,再分析扩增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和成骨诱导能力。 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种植密度下细胞生长曲线。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骨钙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达碱性磷酸酶、CD34;在8&;#215;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倍增时间40h,18d后细胞数量扩增(51&;#177;13)倍;在3&;#215;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扩增(28&;#177;6)倍;在8&;#215;10^2/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总数仅增加(5&;#177;3)倍。在低密度下获得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高密度组,两组细胞均具有成骨诱导能力。 结论: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明显影响,快速扩增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宜选择8&;#215;10^3/cm^2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非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非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20例(21髋)CroweⅢ或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男1例,女19例;年龄19~44岁,平均32.1岁.术前Harris评分(44.3±16.7)分.肢体短缩3.0~6.5 cm,平均4.6 cm.采用后外侧入路,行非股骨短缩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14例15髋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术后早期采取屈髋屈膝位松弛坐骨神经和股神经,仅行下肢肌肉静力性收缩训练,逐渐减少屈髋及屈膝角度至伸髋、伸膝正常.髋臼重建患者术后6周避免负重.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48个月,平均25.3个月.患肢延长2.9~5.3 cm,平均(3.9±0.7)cm;较对侧短缩0~1.6 cm,平均(0.5±0.3)cm.术后下肢肌肉主动静力性收缩均正常,2例出现小腿皮肤麻木感,1个月后恢复.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均满意,髋臼重建患者髋臼假体完全骨性覆盖,植骨块与假体及植骨床压配紧密,无髋臼假体松动及植骨块不愈合、吸收.2例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6.3±1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短缩截骨及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重建复杂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不增加并发症风险.术后早期软组织平衡应逐渐恢复,强调个体化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对髋关节圆韧带损伤的镜下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收治3例术前怀疑圆韧带损伤患者,但MRI及造影检查未能显示出髋关节圆韧带的断裂.3例患者经髋关节镜探查确诊,均为完全断裂,髋臼窝内及股骨头均未见撕脱骨折,韧带组织散乱呈绒毛状,组织间有少量瘢痕及出血、水肿滑膜组织.此外,1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还合并前外盂唇的磨损.镜下对损伤的圆韧带予以清除,并同时清理关节腔,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对前外侧磨损的盂唇予以修整术.结果 随访5~23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1周,3例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关节活动范围;除髋臼发育不良者外,其余患者术后6周腹股沟疼痛症状消失,外展并极度外旋痛阴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术后6周仍有较长时间行走后疼痛,术后3个月基本消失.未见血管、神经损伤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髋关节镜不仅能准确探查、诊断髋关节圆韧带损伤,而且可同时在髋关节镜下对损伤的髋臼圆韧带进行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痛风性膝关节炎在内科治疗后仍反复发作时,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的关节腔清理术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技巧。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对经内科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的31例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的关节腔清理术等。术后坚持正规的降尿酸治疗,对术中难以彻底清除的尿酸盐结晶结合术后短期冲洗,对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比较术后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镜表现为特异性的白色团块状物质沉积在滑膜、软骨和其他关节内结构的表面。术后31例切口甲级愈合,随访12—24个月中全部患者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曾给予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体温明显升高,患者术前和术后12月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21.42,P〈0,01)。结论关节镜手术对痛风性膝关节炎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术前曾给予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在术后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髋股撞击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作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可能病因近年愈受重视,但尚缺乏国人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既往X线"阴性(未见异常)"髋痛患者中FAI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整理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期间西南医院影像中心保存的所有患者门诊骨盆前后位X线资料1 128例,按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研究对象.FAI诊断标准:(1)Cam型FAI:ɑ角大于55°;(2)Pincer型FAI:"8"字征阳性.分别统计FAI患者性别、年龄段及发生部位.测量髋痛一侧的髋关节前后位X线的ɑ角测量、半径高与半径比值(1/1Ra)和1/2半径高与半径比值(1/2Ra)并观察是否存在"8"字征,对以上统计及测量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128例患者骨盆前后位X线符合纳入标准269例,均表现单髋痛,其中男121例,女148例.影像学诊断符合FAI 42例(15.6%),男、女性分别为27例(22.3%)和15例(1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型与Pincer型和混合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ɑ角测量:Cam型FAI组为 86.3°±16.7°;非FAI组为46.3°±4.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Ra和1/2Ra: Cam型FAI组分别为1.02±0.04 和0.74±0.06;非FAI组分别为0.86±0.03 和0.69±0.05.1/2Ra在Cam型FAI组和非FA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1/1Ra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I在X线"阴性"的髋痛患者的高发病率,提示其可能作为患者髋痛原因,具有不可忽略的临床意义.1/2半径高与半径比值可以作为Cam型FAI诊断的特异参数以进一步筛选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异种完全脱蛋白骨复合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 在体外构建人工骨的可行性,并对其体内异位成骨进行评估。方法: 体外将兔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成骨诱导, 然后接种复合rhBMP2的小牛完全脱蛋白骨, 构建组织工程骨, 植入自体大腿肌袋内, 术后4、8周处死动物分别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折弯力学测试, 观测这种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异位成骨作用。结果: 这种方法构建和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异位成骨效应显著且抗折能力较强。结论: 异种完全脱蛋白骨复合rhBMP2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这种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5年12月,共治疗39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11例、半月板损伤19例,Schatzker分型为Ⅰ型4例、Ⅱ型12例、Ⅲ型9例、Ⅳ型12例、Ⅴ型2例。术前行膝关节正侧位摄片、三维CT重建和磁共振检查,术中在关节镜辅助下,首先对合并损伤进行相应处理,然后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通过螺钉和克氏针等固定,骨折块塌陷者植骨,术后坚持早锻炼、晚负重的原则。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4个月骨性愈合,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早期并发症,在随访的1—3年期间未观察到创伤性膝关节炎和超过5&#176;的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36例膝关节主动屈曲超过90&#176;,根据Rasmussen评分,36例病例为优良,3例SchatzkerⅢ型为可以,本组总评分为(26&#177;3)分。结论 在治疗Schatzker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时,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的有限切口结合简单固定的手术,具有创伤小、可同时处理关节腔内的其它损伤等优势,可以获得骨折愈合快、膝关节功能良好的近期疗效,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