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7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ECO-0501是从东方拟无枝酸菌代谢物中分离到的一种新型线性多烯类化合物,其不但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体内毒性较低,目前处于临床前的开发.本文通过对东方拟无枝酸菌的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到4个粘粒克隆NL5B,NL9-3-1,NL3-1C,NL3-3A,可以覆盖整个ECO-0501生物合成簇,并对其中的基因ORF4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其为ECO-0501合成途径中的正调控基因.并通过该基因的过表达,成功地将ECO-0501的产量提高了6倍,为下一步ECO-0501的开发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对产新糖肽类化合物的基因工程菌东方拟无枝酸菌HCCB10167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考察了该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对发酵的主要影响因子接种量、初始pH值、温度、摇瓶装量、转速等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并用均匀设计试验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 该工程菌遗传稳定,优化后的产量较起始条件提高1.8倍.结论 工程菌保持了万古霉素类抗生素的生产能力,具有规模化生产的潜能.  相似文献   
84.
为从庆大霉素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高纯度的C1a单组分(1),本试验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不同类型大孔弱酸树脂(D 152、D 155、D 157、HD-2、XR 140B和XR 157型)对1的吸附和解吸附能力,以及粗提液的pH值、流速和解吸液氨水浓度对纯化产物中1的纯度及杂质西索米星含量的影响。静态吸附法筛选结果显示,D157大孔弱酸树脂的分离效果和效率较好。动态吸附法的优选条件如下:将粗提液调节至pH 8.0~9.0,流速0.8 BV/h,洗脱液为0.15 mol/L氨水溶液,解吸流速为0.2 BV/h,树脂柱高径比4∶1。按照上述优化结果,最终可获得HPLC纯度93%以上、主要杂质西索米星降低至2.0%以下的高纯度1,可作为中间体用于合成依替米星。  相似文献   
85.
源于 “微小生命体理论”的“细菌致病理论”提出和建立,无疑推动了整个微生物医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而在该理论提出之前,细菌与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就已经被当时的医生发现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产科医生森梅威斯(Semmelweis)发现了引起产妇发生产褥热的原因并采取了有效的干预手段。而另一位为“细菌致病理论”奠定基础的是外科手术医生约翰·李斯特(Joseph Lister)。他建立了外科消毒理论并取得到了成功的实践,消除了当时几乎不可避免的术后感染并发症。本文从这两位医生的历史故事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产科外科消毒理论的提出建立与成功实践的过程,以及他们在“细菌致病理论”的形成和预防医学的诞生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和作用。最后,本文也对现代常用的消毒剂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86.
对东方拟无枝酸菌HCCB10007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以含2%甘氨酸的TSB培养基培养菌丝体,28℃经1mg/ml溶菌酶处理30min,形成的原生质体约达107个/ml,原生质体再生率为2.5%.将来源于HCCB10007的gtfE基因通过安普霉素抗性基因插入失活,构建质粒pLY26并经PEG介导转化HCCB10007原生质体,PCR鉴定结果表明转化成功.  相似文献   
87.
摘要:四环素类抗生素是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一类新型的抗生素。1948年第一个四环素类抗生素金霉素被应用于临床,随着这类抗生素在临床和非临床上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他新型抗生素的诞生,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地位逐渐降低。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米诺环素诞生了,因为其对耐药菌有效而在临床上受到青睐。特别是在2005年,对多种耐药株具有较好活性的第三代四环素类抗生素替加环素被FDA批准上市,之后又经过了13年,2018年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同时批准了3种新型第三代四环素类抗生素上市,使得四环素类抗生素重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本文主要就第三代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微生物活性,化学结构特性、作用机制与抗耐药性,以及药物的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8.
浅蓝菌素由于它的毒副作用而不能作为医药品应用于临床,但已确证它具有抑制脂肪酸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现人们已广泛地将其应用于与脂质代谢有关的研究。另外,我们还发现:浅蓝菌素浓度即使在低于阻断脂肪酸生物合成的浓度下,它也能阻断经由“聚芳环体”(Polyketide)途径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不少学者在利用浅蓝菌素进行的新抗生素研究和工艺改进等方面已取  相似文献   
89.
经前期摇瓶试验筛选获得一种能够提高林可霉素发酵水、平的复合蛋白粉,使摇瓶发酵单位提高至4500μg/ml。在200 L发酵罐放大试验过程中,结合中间补料,考察了氮源对林可霉素产生菌菌丝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复合生白粉的培养基中,溶解磷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显著延缓菌丝自溶,使林可霉素发酵单位提高至9561μg/ml。添加相相同浓度无机磷的培养基试验组虽然同样能够延缓菌丝的自溶和促进林可霉素的合成,但其提高能力远低于含复合蛋白粉培养基组。推测复合蛋白粉中的有机磷源可能在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致病率和致死率不断上升,特别是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的出现,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尽管新型抗MRSA小分子化学药物的上市,对控制MRSA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多个处于不同临床研究阶段的免疫治疗药物展现了独特的抗MRSA感染效果。本文简要综述针对MRSA感染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治疗药物开发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