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长期疗效。方法研究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0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59例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右心房横径(RALD)及估测肺动脉收缩压,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和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径结果选择适当的封堵器。结果入选159例患儿,其中中央型房间隔缺损143例,近上腔型房间隔缺损5例,近下腔型房间隔缺损11例。入选患儿中房间隔缺损合并其他畸形1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159例患儿中156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8.1%),未成功的3例均为缺损下腔静脉缘残端不足(小于5 mm)。患儿房间隔缺损最大径(10.2±2.5)mm,封堵器直径(11.7±3.6)mm,输送鞘8.5(7~10)F。导管操作时间(15.6±2.2)min。随访时间为(7.4±2.1)年,时间范围为1个月~13年,随访期间患者无封堵器脱落或移位,也无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随访过程中,4例患儿术后即刻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患儿在术后第2天出现二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予地塞米松治疗7 d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患儿分别在术后的第1年和第5年发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分别随访2年和4年中未发现进行性加重。术后第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3例新发的三尖瓣轻度反流和7例少量残余分流(宽约1~2 mm),发现三尖瓣轻度反流患儿在分别随访的1年,3.5年及10年中未发现反流加重及右心扩大,发现残余分流患儿有2例在1个月后恢复,4例在3个月后恢复,1例在1.5年后恢复。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1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下降[(53±11.2)mm Hg vs.(32±4.8)mm Hg,P<0.01;1 mm Hg=0.133 k Pa],右心负荷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13.7±4.3)mm vs.(11.5±3.2)mm,P<0.01;右心房横径:(31.5±5.3)mm vs.(28.6±5.6)mm,P<0.01)。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长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地佐辛用于全麻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地佐辛组(D组)、芬太尼组(F组)和曲马朵组(T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芬太尼1tμg/kg,曲马朵2 mg/kg作为PCIA的负荷剂量,拔管后启动静脉镇痛泵并持续48 h,分别泵内加入地佐辛0.8 mg/kg,芬太尼15 μg/kg,曲马朵12mg/kg,各组均加托烷司琼5 mg,均以生理盐水稀释成100ml,背景剂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单次按压负荷量0.5 ml.记录3组患者术后的镇痛评分(VAS)、舒适度评分(BCS)、镇静评分(Ramsay)、PCA总按压次数、PC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F组比较,D组术后各时点BCS评分、Ramsay评分升高,PCA总按压次数与PC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减少(P<0.05),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D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和Ramsay评分升高,PCIA期间PCA总按压次数、PC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 地佐辛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  相似文献   
63.
脊椎急性外伤的特点是病情急.常合并多部位、多脏器的损伤.临床上以交通、工伤事故居多。大部分患者经X线检查都能正确诊断.及时得到处理。但由于脊椎解剖上的特点.对于部分损伤较轻以及原来就有椎体变形的患者.X线平片在诊断和鉴别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发生漏诊、误诊.引起事故双方和医疗机构的争议和纠纷.本文搜集2003年4-月至2005年10月因急性外伤、胸腰椎X线平片与CT诊断不符且资料完整的患者32例.对照CT表现分析平片漏、误诊原因.旨在提高对脊椎外伤影像表现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婴幼儿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的一致性及准确性,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方法将1 306例(2 612耳)婴幼儿按年龄分为13组:0~、1~、2~、3~、4~、5~、6~、7~、8~、9~、10~、11~、12~24月龄组。使用美国GSI 33Ⅱ型中耳分析仪对各组行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比较两者结果,分析其一致性,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婴幼儿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的正常图形比例,了解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评估不同年龄段婴幼儿中耳功能的准确性。结果 1 306例(2 612耳)中,ABR、DPOAE均正常且不伴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644例(1 208耳)中,各月龄段婴幼儿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正常比例均较高,小于10月龄各组1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正常比例亦较高,与同月龄段各组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正常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0月龄及以上组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正常比例明显高于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P<0.05)。1 306例(2 612耳)中,小于6月龄和大于10月龄段婴幼儿的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结果一致性低,在6~10月龄段两者的一致性较高,达87.5%~92.74%。结论用声导抗评估婴幼儿中耳功能时,<6月龄婴幼儿应使用1 000Hz探测音,6~10月龄婴幼儿或许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均可选用,而≥10月龄的婴幼儿宜选用226Hz探测音。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院采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进行术后镇痛的39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单纯采用芬太尼镇痛的39例腹部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和Ra-masy评分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Ramasy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9例患者中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两组患者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6.
<正> 使用B型超声实时切面显像(简称B超)诊断胆道蛔虫症具有及时、可靠、无损伤等优点。我室在1187例非急诊肝胆痰病检查中发现8倒胆道蛔虫,就其体会报告如下: 一、方法与结果: 我们选用日立公司EUB~25型B超机,探头3.5兆赫。令病人仰卧位时,用“肋间斜切”法。左侧卧位时,用“门脉纵断”法检查。先找到门静脉,再慢慢转动探头,于  相似文献   
67.
2000年3月至2001年5月,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TUEVAP)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研究总结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2年12月至2013年10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73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11个月~3岁[(2.1±0.7)岁],其中男81例,女92例,体重6~15 kg[(10.2±3.6)kg];室间隔缺损直径2.5~9.0 mm[(5.1±1.7)mm],其中单纯膜周部缺损88例(50.9%),膜周部缺损并膜部瘤形成52例(30.1%),膜周部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13例(7.5%),嵴内型室间隔缺损20例(11.6%),置入封堵器直径4~12 mm[(6.3±2.2)mm]。随访1个月~10年[(6.2±1.3)年]。173例患者中16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1%,未成功的5例患者中,3例封堵器置入后出现中度主动脉瓣反流,2例导管通过缺损即多次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随访过程中,1例患儿术后第3天发生CAVB,经地塞米松治疗4 d后恢复。3例患儿在术后即刻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中仅1例患儿发展为持续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该患儿随访的5年中未发现心功能异常,1例患儿在随访的第4年发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之后随访的3年中未发现心功能异常。术后第1天复查心脏彩超发现4例新发的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和8例残余分流(宽约1~2 mm),发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患儿在分别随访的6个月、2年、3.5年和8.5年中未发现进行性加重,发现残余分流患儿有4例在1个月后恢复,3例在6个月后恢复,1例在1年后恢复。随访的1个月~10年间无溶血、封堵器移位或脱落、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时机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术前髋关节总被动活动度是否为0°,将患者分为强直组(17例)与非强直组(15例),对比两组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WOMAC评分、髋关节被动屈曲度、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的差异。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4个月。术后12个月时,两组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髋关节被动屈曲活动度和BASFI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强直组分别为42°(30°,52°)和18°(2°,29°),非强直组分别为44°(32°,55°)和20°(7°,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符合手术指针时,相对早期行THA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0.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临床的急症之一,其发病迅速,可造成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视功能严重受损。脊柱俯卧位手术是导致眼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