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7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5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48篇
临床医学   250篇
内科学   145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594篇
预防医学   23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9篇
  3篇
中国医学   160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思路,将64例自1999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发热待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1.1 64例患儿均符合发热待查诊断标准。64例中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龄6.5岁(6m~14岁);住院时间平均10.5天(4~20)天;出院时61例(95%)明确诊断,3例(5%)自动出院或转院未能明确诊断。1.2 呼吸道感染46例,败血症1例,亚急性心内膜炎1例,病毒性脑炎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细菌性痢疾2例,川崎病2例,结核感染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恶性肿瘤1例。  相似文献   
92.
目的:从子囊菌中寻找抗HIV-1活性的新结构化合物。方法:应用硅胶VLC,Sephadex LH-20及反相HPLC分离化合物,根据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了平面结构,并通过CD手性激子方法测定了绝对立体化学。结果:分离得到3个azaphilone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helotialins A—C(1-3)。结论: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和2具有中等的抗HIV-1活性。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应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诺和锐短期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6)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诺和锐强化控制血糖,对照组(n=28)给予糖尿病饮食,避免输入含糖液体治疗。比较2组血糖变化及临床情况,包括胸痛缓解时间、溶栓再通率、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血糖平稳下降,胸痛缓解时间缩短,溶栓再通率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采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诺和锐短期强化治疗能提高AMI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4.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几种常见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变化与几种可能引起栓塞的常见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乳胶凝集法对140例可能引起栓塞的几种常见疾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140例患者中,多数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监测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可能引起栓塞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总结右室双腔心的解剖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14年6月手术治疗76例右室双腔心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低温、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根治手术.58例采用三尖瓣径路+右室流出道径路(A组),18例采用单纯三尖瓣径路或合并肺动脉径路(B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停机困难、大出血等情况发生.A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平均多巴胺用量、辅助通气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疏通术后收缩压差、主动脉阻断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组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严重心律失常6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7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3年,平均4.26年.所有患者无死亡,心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熟练掌握右室双腔心的病理解剖、正确有效地疏通右心室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通过三尖瓣或右心室流出道均可解除右室双腔心梗阻,但三尖瓣径路可获得更好的近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最新文献对本病的病因学、病理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因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左肾肿瘤同期行右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以及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左肾肿瘤切除术。肉眼见肿瘤包膜完整,剖面灰黄质软。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由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结构,伴有嗜酸性颗粒胞浆的癌细胞组成的巢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cytokeratin(-),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CD10(+)。诊断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术后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临床上罕见,成人患者恶性度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系一先天畸形,实际是腔静脉发育异常。正常输尿管位于腰大肌前方,下腔静脉的外侧;而腔静脉后输尿管从下腔静脉的后面绕至其内侧,然后下行。自1892年Hochstotter首次报告后,至1984年文献中已有184例记载。国内报导16例,我们曾遇到6例,均经手术证实。例1,男,30岁,因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一天入院。患者半月前发现尿色深黄日渐加深。查体:右肾区轻叩  相似文献   
98.
术后免疫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为探讨以谷氨酰胺为底物的免疫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蛋白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笔者将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等氮等热量[104.5~125.4kJ/(kg·d)]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组给予谷氨酰胺为底物的肠外免疫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营养支持7d后检测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和转铁蛋白(TRF)以及IgG,IgA和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示,治疗组免疫营养支持7d后ALB, PAB和TRF均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ALB,PAB和TRF与支持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组PAB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A,IgG和IgM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和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4百分比和CD4/CD8值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和对照组(P<0.05)。提示:以谷氨酰胺为底物的肠外免疫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手术时间间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5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LC的序贯治疗.ERCP术后,其中28例2~4d后行LC(A组),28例5~14 d后行LC(B组).对两组患者的LC术前血淀粉酶水平、LC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总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t=--5.970,P<0.05; t=-4.304,P< 0.05).LC术前血淀粉酶水平、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在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ERCP与LC的最佳时间间隔可能是2~4d.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枕大池的方法制SAH模型80只,通过动态检测血浆LPA浓度,观察SAH后伴CVS和不伴CVS大鼠的血浆LPA变化。结果SAH后CVS发病时间平均为7.3d;SAH后继发脑出血的大鼠血浆LPA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AH后死亡的大鼠血浆LPA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伴CVS的SAH组在发生CVS前1~3d血浆LPA浓度与不伴CVS的SA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LPA的动态检测有可能作为预测SAH后发生CVS的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