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BAEP转颈试验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转颈试验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间歇期患者分别作BAEP常规检测和转颈试验,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后循环缺血组BAEP常规检测阳性率26.7%,转颈试验阳性率91.7%,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转颈试验可提高BAEP的阳性率,对后循环缺血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创钻颅脑室内血肿纤溶引流联合脑脊液置换术对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和脑出血破入脑室70例(治疗组),并与常规治疗的69例(对照组)比较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减少,总有效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钻颅脑室内血肿纤溶引流联合脑脊液置换术能有效降低脑室内出血病人的致残程度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中枢性面瘫并闭目乏力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2011—2012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44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各种数据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与患者闭目乏力相关的因素为病灶位置,NHISS评分。结论脑卒中责任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或靠近顶叶者易出现中枢性面瘫并闭眼乏力,且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阐述白细胞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所起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脑卒中患者250例,根据白细胞计数高低分成白细胞增高组和白细胞正常组,并按卒中性质、卒中部位、血肿大小、梗塞面积、以及近期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P〈0.005),而且血肿体积越大、梗塞面积越大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P〈0.050)。结论白细胞在脑卒中的发病和脑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卒中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越高,近期神经功能预后越差(P〈0.050),在临床上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8岁.于2007年8月30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四肢抽搐,意识不清,伴二便失常,约持续30分钟,被南京脑科医院以癫痫收治.因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查阳性,拟诊"症状性癫痫,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给予头孢三嗪、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仍表现为行为幼稚,记忆力下降,转来我院治疗.患者2006年曾因情绪低落诊为抑郁症,2007年2月曾有狂躁症表现,拟诊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治情况不详.在发病过程中,经常有发热、盗汗,有时伴有头痛.患者4年前有非婚性生活史,在发病过程中未注意意到外阴溃疡以及二期梅毒的皮肤、黏膜等的表现.目前婚姻及家庭比较和谐.既往青霉素过敏,无精神病史和家族史.  相似文献   
16.
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别。方法按照TOAST分型标准选取3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患者134例,心源性脑栓塞型(CE)患者102例,小血管病变型患者(SAA)137例。所有患者测定血压和血脂水平,同时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以最厚处内-中膜厚度(IMT)≥1.2mm为阳性。结果SAA组患者静息血压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TCH和TG浓度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LDL浓度较CE组高(P〈0.05);LAA组患者的HDL和ApoA浓度较CE组和SAA组低(P〈0.05)。三组之间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SAA型患者静息血压偏高,“坏”胆固醇浓度亦偏高,LAA型患者“好”胆固醇浓度偏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神经梅毒作为严重的神经系统感染,报告越来越多。梅毒性精神神经病是神经梅毒较为特殊的亚类型,常继发于神经梅毒的脑膜感染,极易误诊。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以引起同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5年8月~2006年12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扬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病程<72h的脑出血患者10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不影响本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排除脑疝、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随机分成两组,(1)依达拉奉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8~80岁,平均(62.3±12.1)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3例,额叶7例,颞…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多发生在基底核区、脑叶、丘脑、小脑、脑干等部位,胼胝体血液供应丰富,该部位梗死较少见,且多合并上述部位病变,单纯胼胝体梗死更少见,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我院2000年5月~2006年8月收治单纯胼胝体梗死10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7~  相似文献   
20.
杨小旺  厉青  薛寿儒  陆耀军 《临床荟萃》2006,21(24):1770-1771
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仍有15%左右SAH脑血管造影阴性,其病因可能系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或血管瘤等等,其中约21%~68%发生在中脑周围池,早在1980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就发现这些出血局限在中脑前方脑池内的非动脉瘤性的SAH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预后与其他动脉瘤性或非动脉瘤性SAH有较大的不同,并于1985年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命名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A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