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5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 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并发黄斑水肿(ME)患者的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探讨脉络膜厚度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患者47例47眼。其中男22例22眼,女25例25眼,年龄44~65岁,平均(52.47±5.63)岁,发病时间不超过3个月。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回顾性分析,记录患眼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视网膜中心凹厚度(CMT)。分析SFCT及CMT与BCVA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观察并记录治疗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年龄与视力预后无相关性(P>0.05);患眼不同时间点LogMAR BCVA、SFCT、CMT在治疗前后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治疗前后SFCT、CMT与视力预后呈负相关(P<0.05)。患眼SFCT治疗后呈下降趋势(P<0.05);患眼CMT治疗后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过程中,无任何患者出现高眼压、眼内炎、玻璃体积血等严...  相似文献   
52.
王静  赵江月  陆璐  张晓丹  张劲松 《眼科》2015,24(1):51-55
目的 定量检测白内障术后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控制术后眼部炎症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38例(284眼)。方法 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IOL植入术,术后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誖)点眼,于术前、术后1天、1周及1个月对眼压、眼充血(Keratograph角膜地形综合分析仪眼前节图像采集,R-scan软件处理记录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程度)、房水蛋白浓度(激光闪辉测量仪检测)及SD-O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检查。主要指标 眼压、眼充血、房水蛋白浓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率为1.75%(5眼)。术后1周及1个月眼部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的程度较术后1天明显减轻(χ2=315.35,190.69,P=0.000),且于术后1个月基本接近术前水平。房水蛋白浓度比较,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为(13.3±7.5)、(8.1±5.2)pc/ms,较术后1天(18.2±9.8)pc/ms明显降低(P=0.000)。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术后1个月为(254.1±28.4)μm,与术前(249.2±17.8)μm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前瞻性定量检测眼充血、房水蛋白浓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结果显示,局部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誖)能有效控制白内障术后眼部炎症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眼科,2015,24: 51-55)  相似文献   
53.
<正>手足口病(HFMD)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萨奇病毒A 16型(CoxA 16)[1]感染引起,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夏秋季节为流行季。该病传染性强,易引起爆发或流行。我们对2008和2009年本区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Ptgs)2基因在BXD重组近交系(RI)小鼠海马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及表达调控.方法 使用基因芯片检测BXDRI小鼠海马组织的基因表达.应用遗传基因组学研究方法进行基因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定位分析,寻找Ptgs2基因的上游调控位点、下游调控基因以及协同作用的基因.结果 Ptgs2基因在BXD RI小鼠海马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且控制该基因的eQTL为顺式eQTL,该区域同时还是反式eQTL的富集区,偏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其中有8个基因为Ptgs2基因的下游调控候选基因.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显示,BXD RI小鼠基因组中有151个基因与Pgs2密切相关,其中前20个基因与Ptgs2的遗传相关度到达0.59以上.结论 遗传基因组学研究能够有效筛选出Ptgs2基因的上游调控位点、下游调节基因及与之高度协同作用的基因,这部分基因是深入研究Ptgs2基因在多种精神类疾病中分子机制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具有健脾益气、化浊祛瘀功效的自拟中药舒络饮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及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纤维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至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舒络饮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各36例,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且血糖达标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服用中药汤剂舒络饮、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且舒络饮组TC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络饮组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舒络饮组血清NO、ET-1、PAI-1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舒络饮能够辅助西药降低糖脂代谢紊乱患血TC、TG、LDL-C水平,减少NO、ET-1、PAI-1分泌,降低高糖高脂对血管内皮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绝经后女性167例。按双能X线骨密度结果分为正常组(n=30)、骨量减少组(n=79)、骨质疏松组(n=58),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雌二醇(E2)、25-羟维生素D〔25-(OH)D〕、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血清磷(P)及脂联素、抵抗素水平。结果 3组FPG、TC、TG、VLDL-C、25-(OH)D、Ca、P及脂联素、抵抗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LDL-C、E2、ALP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2-4骨密度与BMI(B=0.013,P=0.001)、HDL-C(B=0.110,P=0.011)、E2(B=0.001,P<0.001)、Ca(B=0.202,P=0.014)、P(B=0.191,P=0.040)呈线性正相关,而与绝经年限(B=-0.004,P=0.002)、LDL-C(B=-0.026,P=0.041)、ALP(B=-0.003,P<0.001)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BMI、绝经年限、HDL-C、LDL-C、E2、ALP、Ca、P有关。及时调整血脂代谢异常、适当补钙及采取激素替代治疗、维持合适的体质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合并肝脂肪变的HBV转基因小鼠肝病恶化的防治作用。方法4周龄HBV转基因小鼠130只,高脂饲料喂养16周建立慢性HBV携带合并肝脂肪变小鼠模型;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恢复正常饮食)、模型组(继续高脂饮食)、大黄酸组[120g/(kg·d)灌胃]、易善复组[69.2g/(kg·d)灌胃]4组,每组30只,第24和48周末每组分别处死15只,采集血清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LT、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肝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①高脂喂养48周后小鼠肝组织可见脂肪变、小叶内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气球样变,NAFLD肝组织活动度计分(NAS)接近NASH(3.58±1.44)。②肝组织光镜观察示24和48周末模型组NAS高于对照组,大黄酸组NAS无下降,易善复组48周末NAS降低。③血生化示24周时各组间TC、TG、FPG差异明显,大黄酸与易善复组均见增高的TC、TG、FPG水平下降;48周末组间TC、FPG仍保持原差异趋势。④24及48周末各组间血清HBV载量均差异明显(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水平相似,大黄酸组变化不明显,易善复组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高脂配方喂养HBV转基因小鼠可建立慢性HBV携带合并NASH小鼠模型,大黄酸可一定程度改善该模型的糖脂代谢,但对肝组织病变作用有限。回复正常饮食的组织学干预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营养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徐汇区社区31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干预组156例和对照组157例,进行为期半年的营养干预,其中对干预组实施强化营养教育、营养软件评估、膳食指导和规范随访。观察并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及血糖、血脂检测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接受营养干预后,空腹静脉血糖、餐后2 h末梢血糖和总胆固醇有所下降;糖尿病知识回答正确率较对照组也有所提高。[结论]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营养干预对提高知识知晓率,控制其血糖水平,减轻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建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模型。方法4周龄BALB/cHBV转基因小鼠100只,雌雄各半,高脂组70只予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30只予普通饲料喂养。16周末随机处死高脂组小鼠10只,肝组织及血清学检测确认目标模型建立。造模成功后高脂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模型组继以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改以普通饲料喂养,正常组维持原普通喂饲,连续72周(含造模16周)。第24、48和72周末每组分别随机处死小鼠10只,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TC、TG、FB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肝组织切片后HE染色评价组织学变化,观察小鼠模型的动态演变情况。结果①高脂饲料喂养16周后,小鼠体质量增加,血清ALT、AST、TC、TG、FBG等各项生化指标升高,HBV.DNA阳性,肝组织HE染色示肝细胞明显大泡性脂肪变性和小叶内淋巴细胞浸润,NAFLD活动度评分(NAS)接近NASH,慢性HBV携带合并NAFLD小鼠模型建立成功。②模型组血清TC和TG值在各观察点均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③24周和72周各组间HBV—DNA值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48周和72周各组间NAS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高脂喂养HBV转基因小鼠可建立慢性HBV携带合并NAFLD小鼠模型。②NAFL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HBV携带小鼠的肝病进展。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建立简单有效的高原实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绵羊模型.方法 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全麻后,3mg/kg和6 mg/kg内毒素(LPS)分别于30 min和60 min内静脉泵入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绵羊,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泵入生理盐水.以不同时点测定血气、白细胞数目和血清生化的变化.结果 实验Ⅰ组和Ⅱ组绵羊的死亡率分别为50%和70%;3h内氧合指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不同时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肌酐(CRE)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CK和CK-MB在48 h~72 h时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WBC)数目在3h明显降低,之后又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两种剂量的LPS均能成功地建立高原实地绵羊MODS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