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腹腔镜在小肠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腹腔镜在小肠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行腹腔镜诊治的5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探查不仅明确了所有患者小肠出血的原因,而且同时实施了相应的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7例完全腹腔镜下小肠肿瘤局部切除术;10例腹腔镜下小肠憩室切除术;37例腹腔镜辅助下小肠肠段切除术;1例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平均手术时间(70.0±28.6)min,术中平均失血(13.5±10.2)ml,平均切口长度(3.4±1.3)cm,平均术后排气时间为(2.2±0.8)d,术后平均住院(7.8±2.9)d。2例(3.6%)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糜烂出血和束带粘连性小肠梗阻。术后随访29(5~5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小肠出血诊治中具有良好效果,腹腔镜小肠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进行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对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108例(CHR组)、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113例(OMR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319例(LIHR组)进行同期非随机对照研究.结果:CHR,OMR和LIHR 3组复发率分别为6.48%(7/108),0.88%(1/113)和0.31%(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HR组复发率明显高于OMR组和LIHR组,LIHR组和OMR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74%,9.84%和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P>0.05,双侧P>0.05).术后第2 d疼痛分数、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3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HR组优于CHR组和OMR组.结论:LIHR作为众多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3.
趋化因子是一类能趋化免疫细胞定向移动的小分子分泌蛋白。趋化因子CCL19和其受体CCR7在树突状细胞、T细胞和多种肿瘤细胞上表达。近年来,CCL19及CCR7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显著进展,它们在趋化树突状细胞、CD4+和CD8+T细胞浸润肿瘤,介导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抑制肿瘤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协助治疗肿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找到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和基因疫苗。该文对CCL19在介导免疫细胞抗肿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Polo样激酶1(PLK1)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体外RNA干扰抑制plk1对结肠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56例结肠直肠癌病人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LK1及PCNA的表达;用Western印迹法测肠癌主要细胞株中PLK1的表达;针对plk1基因设计3条小干扰RNA片段,瞬时转染高表达结肠直肠癌细胞株,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法测转染后PLK1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法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结肠直肠癌组织中PLK1、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两者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均有相关性(P〈0.05),且两者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Western印迹法筛选出SW1116细胞株PLK1表达最高,下调PLK1表达后,其增殖能力较对照组都有所下降(P〈0.05)。结论:PLK1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呈过表达,可能在结肠直肠癌细胞增殖调节失衡中起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其迁移和浸润,其有望成为评估结肠直肠癌进展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5.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γ-synuclein gene expression and CpG island demethyl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methylat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of CRC.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γ-synuclein mRNA was examined in 30 pairs of tumor tissues and tumor-matched non-neoplastic adjacent tissues (NNAT) by RT-PCR.CRC cell lines including COLO205, LoVo, and SW480 were used and treated with a demethylating agent, 5-aza-2'-deoxycytidine (5-aza-C).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of γ-synuclein mRNA in the cells was determined by RT-PCR, and bisulfite sequencing PCR was also used to analyze methylation status of CpG island. The methylation status of γ-synuclein was then examined in 67 CRC samples and 30 NNAT samples by nested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NMSP) and real time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real-time M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methylation of γ-synuclein in CRC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γ-synuclein mRNA expression was 0.66±0.34 in CRC samples,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0.45±0.26 in NNAT samples (P=0.011). 5-aza-C could induce expression and demethylation of γ-synuclein in COLO205, LoVo and SW480 cells. Γ-Synuclein gene was demethylated in 80.0%(24/30) of the CRC samples and 50.0%(15/30) of the NNAT samples.The demethylated status of γ-synuclein was much higher in CRC samples than that in NNAT samples (P=0.030), an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stage, lymph node involvement, and distant metastasis of CRC (P<0.05). Conclusion The upregulation of γ-synuclein expression in CRC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demethylation of CpG island, which may be used as a marker fo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前胸壁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前胸壁人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病理结果、手术时间、并发症等。结果本组251例,肿块平均直径2.44cm,行单侧次全或全切除207例,部分切除9例,双侧手术35例。平均手术时间(85.7±37)min,平均住院6.22d。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6例,术后6周内自行恢复;一过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2周后恢复;皮瓣下积液、血肿3例,穿刺抽吸后恢复;手术粘连致喉返神经牵拉声音嘶哑1例,手术松解粘连后恢复正常;术后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系甲状腺癌浸润所致,手术修补神经后恢复正常发音。病理结果:结节性甲肿197例,腺瘤16例,甲状腺慢性炎11例,甲状腺癌27例(10例微小灶,其中乳头状癌8例,滤泡状癌2例)。均获随访,最长5年,未见复发。结论前胸壁入路内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安全可行,在处理甲状腺恶性肿瘤方面,微小灶癌的治疗亦属安全可行,术前发现颈部肿大淋巴结应是手术的反指征,但内镜甲状腺手术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手术不增加肿瘤细胞脱落种植风险。  相似文献   
57.
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出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双吻合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成为可能,直肠前切除术的适应证逐步扩大。尤其是腹腔镜手术,因其视野好、骶前解剖结构暴露清楚,对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也可在达到根治效果的同时保留肛门.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然而,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是影响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其中吻合口出血是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腹腔镜技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讨论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8例(63例次)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27例(30例次),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OMR)31例(33例次).术后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差异(P=0.072)、术后住院天数差异(P=0.076)、术后第2天疼痛分数(VAS)差异(P=0.084)、2周内恢复非限制性活动例数差异(P=1.000)均无统计学意义;LIHR组的住院费用高于O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00);两组在随访期内均无复发,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30)和9.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LIHR在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时与OMR同样安全有效,术式选择取决于前次手术的类型和外科医师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补片不固定的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60例缺损小于4 cm的腹股沟疝患者进行补片不固定TEP (n-TEP)与补片固定TEP(s-TEP)的随机对照试验,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结果两组均无复发,各有1例血清肿,无其他并发症;n-TEP组与s-TEP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10)min和(43±10)min,P=0.40,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3.3±1.2)d和(3.7±1.5)d,P=0.275,恢复正常活动天数分别为(3.7±1.0)d和(3.9±1.4)d.P=0.596;两组在术后1、6、12个月时的补片挛缩度分别7.1%和6.4%,P=0.484、16.7%和16.6%,P=0.858、17.9%和17.1%,P=0.462;n-TEP组在术后第1天咳嗽时的疼痛分数低于s-TEP组,P=0.046,在其他时间静卧和咳嗽时的疼痛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TEP组的住院费用(6446±359)元明显低于s-TEP组(7040±94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对于缺损小于4 cm的腹股沟疝患者,n-TEP是安全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PLK1在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培养9株结直肠癌细胞,采用PCR和Western-blot法筛选PLK1高表达细胞株.设计3种RNA干扰片段,转染高表达PLK1的结直肠癌细胞株,利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验证并干扰效果.选择高干扰效果的干扰片段,通过Transwe1l实验来评估转染后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SW1116细胞中PLK1 mRNA及蛋白都呈现高表达 3种干扰片段转染SW1116细胞后,PLK1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片段1干扰效果最为明显.在迁移实验中,PLK1干扰组穿膜细胞数为(44±14)个,低于阴性对照组[(242±40)个]和空白对照组[(240±38)个] 在侵袭实验中,PLK1干扰组穿膜细胞数为(62±3)个,低于阴性对照组[(207±12)个]和空白对照组[(211±15)个] 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干扰PLK1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提示PLK1可能在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