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方法,运用24小时ABPM测压法.结果两药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彼此间降压幅度无显著差异.两药均能降低24小时平均、白天平均及夜间平均血压,均能有效控制清晨高峰期血压.结论国产与进口苯磺酸氨氯地平均能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及清晨后的高峰期血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多因子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致病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性地考察了诸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并区别其主次,探查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其结果与临床及流行病学调研相吻合,此外,还求出了适用于不同群体的多元回归方程,可用于早期予报。  相似文献   
13.
一个Liddle综合征家系上皮钠通道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个Liddle综合征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1个3代均有高血压患者的家系中,1例14岁的成员临床诊断为Liddle综合征。抽取所有存活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上皮钠通道β亚单位基因(βENaC)和γ亚单位基因(γENaC)第13外显子,产物直接DNA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βENaC基因第13外显子的DNA经双向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另两例家系成员第616号密码子均存在CCC-TCC(Pro-Ser)杂合错义突变,并且第632号密码子存在GAC-CAC(Asp-His)的变异与之连锁。对150例无关个体进行直接测序未发现GAC-CAC变异,证明这是一新的突变。其他家系成员均未发现这一基因突变,另2例基因突变的成员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符合Liddle综合征;所有家系成员中未检测到γENaC基因第13外显子的突变。结论:对临床诊断的Liddle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早期筛选出家系中的其他患者。该家系中,第632号密码子检测到一新的突变GAC-CAC(Asp-His),通过表型分析认为这一新突变有可能与Liddle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陆旭辉  林伯贤 《上海医学》2004,27(6):384-385
目的 通过对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的肾动脉狭窄患者 2年的随访 ,探讨分侧肾静脉肾素测定对肾血管性高血压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单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 4 2例 ,分别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放术或血管重建术。术前检测血肌酐和肾血流 ,术中测定分侧肾静脉肾素水平。记录患者术前、术后 1周内、6个月、2 4个月的血压。血压明显改善的标准 :收缩压 (SBP)及舒张压 (DBP)均下降≥ 2 0mmHg(1mmHg =0 .133kpa) ;或DBP下降≥ 10mmHg ,且血压 <14 0 / 90mmHg。 结果  4 2例患者中 ,术后双侧肾静脉肾素测定比值≥ 2 .0有 19例 ,1.5~ 1.9有 11例 ,<1.5有 12例。术后 1周内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9例 ,1.5~ 1.9有 8例 ,<1.5有 6例 ;术后 6个月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7例 ,1.5~ 1.9有 6例 ,<1.5有 4例 ;术后 2 4个月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5例 ,1.5~ 1.9有 5例 ,<1.5有 2例。结论 测定肾素比值对单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患者近期 (术后至 2年 )血压的改善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年来高血压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高血压专科诊断明确的2274例住院患者的病因分类及其危险因素.结果(1)2 274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86%,继发性高血压占14%.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占51.3%,肾血管性高血压占24.8%;肾性高血压占22.3%.(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继发性高血压中的患病率最高,占40.2%;在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动脉粥样硬化成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3)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超重与肥胖者占总数的76.2%;糖代谢异常者约占总人数的55.3%;脂代谢异常者比例高达69.5%以上;尿酸代谢障碍者约占31.7%.(4)颈动脉增厚、左室肥厚、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为38.1%,26.2%,13.3%和14.4%.(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分级和年龄是颈动脉增厚的决定因素、血压分级和体重指数(BMI)是左室肥厚的决定因素,年龄、血压分级、BMI和尿酸是肾功能损害的决定因素,年龄和血压分级是脑卒中的决定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主要病因.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所占比例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超重与肥胖、糖脂、尿酸代谢异常仍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住院患者中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高,血压水平、年龄和BMI与EH的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55例高血压住院患者血清HDL-C进行测定,发现高血压患者的特点是(1)HDL-C含量男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女性无显著差别;(2)HDL-C/TC比值:高血压男性明显低于正常男性;(3)动脉硬化指数(AI)男性明显高于正常人,而女性无显著差别;(4)眼底动脉硬化明显者或心电图有异常者AI明显升高;(5)血粘度与HDL-C等各项脂质指标密切相关。对这些改变的意义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国产厄贝沙坦与非洛地平或雷米普利合用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6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两组,经2周安慰剂导入期后,治疗期共8周,其中前4周为单药期,单服厄贝沙坦150 mg, qd;4周后试验组(n=27)联合服用非洛地平5 mg,qd,对照组(n=33)联合服用雷米普利5 mg,qd,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和8周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治疗前后坐位血压。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坐位血压总有效率分别从48.1%和33.3%增加到88.9%和69.7%;试验组单用4周后无效病例14例,合用非洛地平4周后,显效10例(71.4%),有效2例(14.3%),无效2例(14.3%);对照组无效病例22例合用雷米普利4周后,显效11例(50.0%),有效2例(9.1%),无效9例(40.9%),经Ridit分析,两组降压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动态血压单用4周无效病例,继续合用非洛地平或雷米普利4周后,试验组有效8例(66.7%),无效4例(33.3%);对照组有效4例(36.4%),无效7例(63.6%),经X2检验,2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平滑指数SBP为(0.68±0.70), DBP为(0.56±0.78);对照组平滑指数SBP为(0.64±0.72),DBP为(0.70±0.69),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厄贝沙坦与非洛地平或雷米普利联合用药均有叠加降压作用,当单用厄贝沙坦无效时,前者组合比后者疗效更优,用动态血压的方法分析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8.
江浩  陆旭辉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4):190-192,T027
本文报告经皮穿刺血管腔成形术治疗肾血管高血压8例,8例中共有12支肾动脉狭窄,其中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引起肾动脉狭窄者4例,大动脉炎引起肾动脉狭窄者4例。8例均获得成功,术前平均血压为26.66/16kPa,术后平均血压为17.38/11.33kPa。文中简要介绍了操作方法,讨论了该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证,以及成功和失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78例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外科手术与药物治疗的比较。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发病年龄早、病程短、血压高、病情重、上腹部有血管杂音.诊断方法以肾动脉血管造影的确诊率为最高,静脉肾盂造影和同位素肾图有一定百分率的假阴性.手术治疗效果比药物治疗为佳,降压疗效达78.0%。作者认为,对有手术指征的肾血管狭窄性高血压,应及时争取手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