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Caroli病二例     
吴坚芳  陆喜荣  许邹华  谢彬 《胰腺病学》2009,(6):426-426,434
病例1 患者女,20岁,因“解柏油样便一天”入院。患者入院前近10个月以来多次因呕血、黑便在外院诊治,曾查腹部B超示:肝硬化、脾大、少量腹水。胃镜示:食管下段黏膜呈串珠样改变。肝炎病毒指标阴性。血铜、铁正常。骨髓穿刺结果未提示异常。出院诊断考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隐源性肝硬化,经治疗后病情好转。此次因再次解柏油样便由门诊收住入院。入院体检:神清,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无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分片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和内镜翻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行肠镜检出LST病变的患者18例,10例行注射法EMR切除病灶,6例行注射法EPMR切除病灶,2例行REMR切除病灶.结果 10例行EMR切除的病变,均完整切除,无1例复发.6例行EPMR切除的病变,1例失败,5例完整切除,其中1例复发.2例行REMR切除的病变,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LST操作安全、创伤少、恢复快,在LST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观察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将120例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以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对照组60例,以法莫替丁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24小时食管pH值.③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67%,优于对照组(81.67%,P=0.037);观察组能明显降低反流次数、长时间反流次数(>5min)和pH<4的反流时间,并且优于对照组.④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总结江苏省名中医徐进康教授治疗脾胃病之"调气除湿"法的学术思想,徐教授认为脾胃病调气法不外乎补气、行气、降气及升阳举陷四法,除湿法又因内湿外湿化寒化热之不同及湿邪特点而有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清热除湿等不同。调气与除湿须并用,调气有助于湿邪的祛除,化湿亦可令中焦气机条达,升降有序。调气除湿合用,可使脾胃运化正常,气机调畅,脾胃病以此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胃癌及胃癌前病变脾虚证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和血清LPO水平,探讨胃癌与胃癌前病变与胃黏膜病变的内在联系。方法:160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68例、胃癌(CA)组37例及正常组22例,胃镜下取病灶区、非病灶区胃窦及胃体3处黏膜,做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活性、血清LPO水平测定。结果:①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Zn和Cu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HC组胃黏膜SOD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HC组血LPO水平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与胃癌前痛变脾虚证与胃黏膜病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胃黏膜组织细胞Zn、Cu含量降低,细胞核DNA舍量异常增高是胃癌前痛变信号,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溃结灵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8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溃结灵方每日1剂和柳氮磺吡啶片每次1.0g,每日2次,对照组仅给予柳氮磺吡啶片,两组均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DNA酶I、Fascin蛋白的表达. 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DNA酶I分别为(109.73±28.46)、(135.13±36.10)μg/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06.50±27.54)、(120.03±27.72)μg/L,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ascin蛋白转阴性率为86.49%,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溃结灵治疗UC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提高UC患者DNA酶I活性,使Fascin蛋白表达转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络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表达的影响。方法:72例脾虚络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健脾活血方口服,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病理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PG、G-17表达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7.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2组患者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及总病理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胃脘胀满、疼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组胃脘胀满、疼痛、纳差和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PGⅠ、PGⅠ/PGⅡ(PGR)、G-17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能改善脾虚络阻型CAG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病理积分,促进PG、G-17的分泌,可能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逆转和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消、托、补"三步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及对溃疡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过程中脱落5例,最终对照组37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消、托、补"三步法中药治疗,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胃溃疡复发率,并检测胃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再生蛋白Ⅰ(regenaration gene I,RegI)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胃溃疡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胃镜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痛、反酸、纳差症状显著改善,胃黏膜PCNA表达显著升高,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消、托、补"三步法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修复,提高黏膜愈合质量,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减少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理气活血化瘀通腑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汤剂理气活血化瘀通腑方口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住院时间、费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排便排气、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理气活血化瘀通腑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有效,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疏肝理气活血法联合三联疗法根除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2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三联疗法)62例,对照组(三联疗法)60例,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后Hp根除情况。结果:治疗组的Hp根治率为72.58%高于对照组55.00%,P<0.05。结论:疏肝理气活血法联合三联疗法根除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