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在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VM)腔内激光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2例VM患者在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中应用超声辅助定位,观察腔内激光治疗后病灶吸收情况.结果 经过激光作用的病灶内表现为等回声及高回声区域,多普勒模式下见血流信号的充盈范围明显缩小.术后随访发现原病灶内表现为均一的等回声区域,边界不清,无明显血流信号充盈.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皮肤灼伤、神经功能障碍等.影像学及症状的改善均令人满意.结论 VM腔内激光治疗中应用超声,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定位准确,保障了激光治疗的安全性并能客观的评价治疗效果,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
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兔骼动物再狭窄模型。方法通过Fogarty导管经隐动脉入路髂动脉内皮一次损伤和经股动脉入路球囊扩张二次损伤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应用下肢动脉造影、电镜学和病理学检查研究术后即刻至84 d共9个时段病变动脉狭窄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的28条肢体右髂动脉狭窄率>50%-80%,6条肢体右髂动脉狭窄率<50%。新生内膜和中膜以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为主,随术后时间延长,VSMCs减少而泡沫细胞增多;细胞成分减少,胶原成分增多;新生内膜比例增大,中膜比例减小。结论改进的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稳定可靠,手术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xcimer laser atherectomy,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患者48例,接受ELA联合DCB治疗的24例患者为实验组,接受普通球囊联合DCB的24例患者对照组,Rutherford分级为2~5级。记录患者手术过程、术中并发症、踝肱指数和症状改善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平均年龄72.1岁,共26条患肢,49处血管病变,34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对照组平均年龄74.1岁,共27条患肢,41处血管病变,32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实验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穿孔、远端栓塞等并发症,有2例腓动脉和2例胫前动脉因ELA治疗后出现限流性夹层植入补救性支架;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52上升至术后0.89;19条患肢(19/20)静息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0例(10/11)溃疡已愈合,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溃疡症状未明显改善再次入院介入干预。对照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63上升至...  相似文献   
94.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平卧位、局麻下,于病肢同侧顺行或逆向穿刺股总动脉,插入6F鞘管,造影证实闭塞病变。在电透荧屏监控下,通过鞘管插入5F的KMP导管,在0.035超硬导丝作用下,于闭塞端的侧壁内膜下开创一个夹层平面,随着导丝在内膜下向前延伸,其顶端会形成半圆形的环。然后,导管和导丝环通过内膜下的夹层持续前进;当到达闭塞段远端时,将KMP导管的顶端转向腔内,使导丝和导管进入真腔。然后退出导管,顺着导丝插入7mm×40mm或合适大小的球囊导管,应用709~811kPa压力,逐步扩张再管化段。术中如发现新形成的通道受压而呈弹性回缩现象,可以植入8mm×40mm或适当大小的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最后通过导管或鞘管造影,检测血流通道是否再建成功。结果:本组共13例,男9例,女4例;左下肢5条,右下肢6条,双下肢2例(4条),共15条肢体。11例中计13条肢体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6.7%。其中股动脉段闭塞5例(7条肢体),髂动脉闭塞段4例(4条肢体),胫闭塞段2例(2条肢体)。分别随访3~9个月(平均4.3月),均维持通畅。复查ABI为0.65~0.87,平均0.75,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A是一种应用腔内血管外科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而经济,近期  相似文献   
95.
DIOMED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 评价DIOMED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方法 42例患者,共49条患肢均行激光或激光结合手术治疗。主要有四种手术治疗方式:(1)单纯激光治疗,共9例11条肢体;(2)激光治疗结合高位大隐静脉结扎术,共14例19条肢体;(3)激光治疗结合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共14例14条肢体;(4)激光治疗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交通支结扎术。共5例5条肢体。结果 所有的患者已随访1~20个月,平均5.66个月,都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或工作。也无局部复发的临床表现,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疗效好、操作简便和不遗留手术瘢痕等优势,还可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6.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动态观察血管成形术后不同时间段增生内膜细胞凋亡、增殖的变化过程。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 35只随机分成 7组 ,应用 2次损伤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检测血管成形术后 5 6d内 7个不同时间段 ( 0、3、7、14、2 8、42、5 6d)增生内膜的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及内膜面积、内膜细胞数。结果 血管成形术后内膜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 ,术后第 7天凋亡指数达到高峰 ,为 ( 2 2 .81± 4.19) % ,增殖指数在术后第 14~ 2 8天最高 ,但峰值较低 ,分别为( 16 .2 1± 1.78) %、( 15 .49± 1.6 1) %。结论 内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是决定再狭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
下肢近端静脉倒流对远端静脉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陆信武  蒋米尔 《上海医学》1997,20(10):581-583
为阐明近远端静脉功能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的关系以及远端静脉瓣膜重建术改善临床症状有机制,以双功彩超探测了73条CVI患肢的静脉流动力学,分别检测股浅静脉,股深静脉,Gong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的倒流的时间,倒流的峰速和静脉的管径,结果:股浅静脉倒流存在的肢体Long静脉倒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5),Gong静脉的管径也明显增粗(P=0.0003)Gong静脉倒流存在的肢体约8  相似文献   
98.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在血管壁中是一类多功能物质,在血管重建再狭窄中uPA与uPAR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黏附和迁移,增强VSMC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并可调控血管重建后血管收缩性重塑.因此,针对其在血管重建后血管内膜中的过度表达进行干预,将可能成为一个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patency and outcomes of subintimal angioplasty (SIA) for treatme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s. Method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2003 to August 2008, 122 lower extremitie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s (median length, 10.25 cm;range, 4.5 to 28 cm) were treated on an intention-to-cure basis with SIA. Twenty-three lower extremities had disabling claudication and ninety-nine had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 Patient history, demographics, procedural details, complications, and follow-up in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Patency, limb salvage, sustained improvement in claudication was determined by Kaplan-Meier analysis. Results 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of SIA was 83%. Following successful SIA, the mean ankle-brachial index increased from 0.19±0.11 to 0.67±0.29 (P<0.01). Primary patency at 12 and 24 months was 54%±5% and 45%±4% respectively,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s (rates of limb salvage and improvement in claudication) at 12 and 24 months were 82%±5% and 79%±4% respectively.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In a selected group of patients, SIA is feasible with a high technical success rate and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s are satisfactory, there were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SIA is a good treatment alternative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ischemia with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相似文献   
100.
血管手术后腹股沟部淋巴瘘的原因和防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血管手术后发生腹股沟部淋巴瘘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1238例有腹股沟部切口的动静脉手术病人进行了回顾性调研,记录这些病人的一般情况、术中所见、以前有无腹股沟部手术史、淋巴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病人住院时间和费用等。结果:36例病人发生了腹股沟部淋巴瘘,其中6例为股部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手术,7例为腹股沟部再手术者,15例发生于手术中见腹股沟有明显肿大的淋巴结,14例发生于下肢小腿部或脚趾部有溃疡或坏死灶,5例见于腹股沟伤口感染(3例为肥胖者)。术中广泛解剖(动脉瘤和再手术者)、腹股沟有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和肢体有溃疡或坏死灶者发生淋巴瘘的比率均明显增加(P<0.01)。发生淋巴瘘的病人的住院时间和费用较伤口一期愈合者明显延长和增加(P<0.01)。其中32例病人进行了保守治疗,4例病人术后早期采用再次手术治疗。结论:血管手术后腹股沟部位淋巴瘘的发生可能与腹股沟部进行广泛解剖分离、受损的淋巴管数量、管径、淋巴液回流量和是否感染、炎症等有关。血管手术后腹股沟部位淋巴并发症的重点在于预防;如淋巴瘘持续存在且淋巴引流量较大者最好早期再次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