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兔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重建后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狭窄性病变呈逐年增高的发病趋势,治疗该类疾患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进行狭窄段血管重建,但重建部的血管往往因再狭窄而告失败^〔1〕,因此建立合适的动脉弱样硬化狭窄和重建后再狭窄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慢性长段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和防治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34例(172条下肢)TASCⅡC、D型股胴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90.7%。43条患肢(83条次)出现并发症(27.6%)。其中动脉夹层29条(34.9%),动脉穿孔11条(13.3%),动脉栓塞8条(9.6%),穿刺部位血肿16条(19.3%),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条(6.0%),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条(3.6%),造影剂过敏反应3条(3.6%),尿路出血2条(2.4%)和心脑血管意外6条(7.2%)。平均随访13.1个月。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1.1%、70.2%、81.7%。结论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及时正确的并发症处理和规范的术后随访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维持动脉长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腘以远动脉闭塞所致下肢严重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血供重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9年1月,腘以远动脉闭塞所致CLI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开放性重建(open reconstruction,OR)术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病变特点、手术过程、并发症和随访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重建血管通畅率和救肢率.结果 本组腘以远动脉闭塞所致CLI患者共167例,182条患肢.123条动脉硬化闭塞(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s,ASO)的患肢行腘以远动脉PTA治疗,33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和23条ASO患肢行腘以远动脉OR手术.PTA再管化通道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是67%、54%和49%,其救肢率分别是91%、85%和78%,OR术后移植物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是90%、83%和79%,其救肢率分别是92%、87%和80%,PTA重建血管的通畅率低于开放性手术(P<0.05),但PTA和OR术的救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腘以远动脉ASO的CLI患者,PTA有效、安全,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PTA治疗失败可选择OR术.对TAO患者腘以远动脉闭塞者OR术仍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reconstructive options for critical limb ischaemia in infrapopliteal arteri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ll CLI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nfrapopliteal reconstruction was carried out. Patient history, demographics, procedure details, complications, and follow-up in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Patency, limb salvage rate was determined by Kaplan-Meier analysis. Result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2003 to January 2008 ), 123 CLI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s were treated on an intention-to-treat basis with infrapoplitea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Thirty-three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and twenty-three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s suffering CLI were treated by infrapopliteal bypass procedures. Primary patency and limb salvage rate of infrapopliteal PTA at 6, 12 and 24 months was 67%, 54%, 49% and 91%, 85%, 78% respectively, Primary patency and limb salvage rate of infrapopliteal surgical bypass at 6, 12 and 24 months was 90%, 83%, 79% and 92%,87%, 80% respectively, the patency of infrapopliteal PTA was lower than infrapopliteal surgical bypass (P <0. 01 ), but the limb salvage rate of infrapopliteal PTA and open surgery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 05 ).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PTA) in patients with infrapopliteal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s and critical ischaemia is safe, effective. Infrapopliteal PTA can be used as the choice of therapy and surgical bypass reserved in thos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ailed. While in CLI patients with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infrapopliteal artery bypass remains the best treatment option.  相似文献   
34.
双功彩超定量评判下肢静脉瓣膜的倒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确定双功彩超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倒流严重程度的参数。方法:对40例准备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重建的病人,术前应用双功彩超检测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的倒流指数,将检测结果与术中探查的静脉瓣膜倒流程度相比较。结果:双功彩超探测的静脉倒流指数与术中探查的静脉倒流严重程度呈上相关(r=0.8747,P=0.000),静脉倒流指数可以区分轻中度与重度静脉倒流(P=0.000)。结论:双功彩超探测静脉倒流指数可定量地用来评价静脉倒流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技术可行性、通畅率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的112例患者的122条动脉硬化闭塞患肢的临床资料,动脉闭塞平均长度为10.25 cm(4.5~28 cm),其中23条肢体为生活方式受限性间歇性跛行,99条为严重性缺血.详细纪录患者的病史、病变特点、操作技术过程、并发症和随访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肢通畅率和临床效果(救肢和症状改善).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3%,成功进行SIA的患者平均踝肱指数从0.19±0.11增加到0.67±0.29(P<0.01),1年、2年冉管化通道的通畅率和临床有效率分别是54%±5%、45%±4%和82%±5%、79%±4%.没有严重后果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 SIA技术成功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本组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所致慢性缺血较好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6.
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预测ASO术后再狭窄风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术后早期随访方法预测ASO术后再狭窄风险的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5例采用手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第1组为各类开放性转流术者,术后检查移植物皿管中段血流峰值流速(middle graft,MG),依据测得值进行中远期闭塞危险性划分。将流出道动脉血流量手术前后的变化量与此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第2组为各类腔内治疗术者,术后随访重点为流出道动脉血流量。亦依据测得值进行中远期闭塞危险性划分。再将之与手术结束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第1组患者,按MG值划分之结果与流出道动脉血流量增长幅度呈负相关;第2组患者,按流出道动脉血流量划分之结果与DSA评分结果亦呈负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早期随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股深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超声对股深动脉血流动力学探查意义。方法 应用双功彩超对34条正常动脉的肢体与20条股浅动脉闭塞肢体的股深动脉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通过对股深动脉的阻力指数(RI)、股深-Guo动脉侧支指数(PPCI)以及动脉造影的股深--Guo动侧支建立和开放程度的评分进行相关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 表明RI可作为评价股深-Guo可作为评价股深--Guo动脉侧支建立和开放的指标之一,可为利用股深动脉作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NIVC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到2008年6月在我科行NIVCS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68例NIVCS患者,男性21例,女性47例;左下肢64例,右下肢4例;年龄37~86岁,平均49.6岁;均采用经患肢股静脉穿刺行髂静脉受压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对61例合并有浅静脉曲张患者同时予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4~48个月(平均26.7个月),髂静脉通畅率100%(68/68),肿胀缓解率79.2%(42/53),溃疡治愈率76.2%(16/21),疼痛缓解率75.0%(18/24),1例静脉曲张复发,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治疗NIVC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且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多周围血管检查(personal vascular laboratory,PVL)与双功彩超在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优缺点和相对适应症。方法对29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应用PVL、双功彩超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与动脉DSA相比,PVL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符合率为73.9%;双功彩超与动脉DSA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VL仍不失为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初步筛选方法,双功彩超可为下肢动脉闭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下肢原发性慢性静脉功能不全(PCVI)患者血小板高敏性对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PCVI患者和正常人群,提取两组受试者不同体位时下肢静脉血液并分离其洗涤血小板悬液,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的transwell膜,根据洗涤血小板来源分成空白对照组、PCVI患者站立30min组、正常人站立30min组、PCVI患者晨起平卧位组及正常人晨起平卧位组,各组transwell上室中注入200μl单核细胞悬液(单核细胞浓度为5×105个/ml)和对应的洗涤血小板悬液200μl共同培养,分别在2、4、8、24h后计数并比较各组transwell下室中单核细胞数量。结果在接种共同培养2h和4h后,各组transwell下室中单核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自8h后和24h后,PCVI患者站立30min时较其他组别transwell下室中单核细胞数量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transwell下室中单核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压力变化引起的血小板活性异常是导致PCVI患者静脉管壁单核细胞异常增多的重要原因,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