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评价超声弹性成像(UE)与彩色多普勒(CDFI)在乳腺实性小肿块(直径<2c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1例患者共82个乳腺病灶进行了UE、CDFI检查,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UE结果、CDFI结果、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以弹性评分4~5分为恶性预测标准,UE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0%、91.2%、89.0%;CDFI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68.0%、68.4%、68.3%.结论 UE在诊断乳腺小肿块的准确性上有明显优势,弥补了CDFI的不足,降低了临床漏诊率. 相似文献
22.
23.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患者女,3 3岁。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入院。体查:左乳内上象限可触及4.0 cm×3.0 cm大小,质韧,表面不平,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无触压痛肿块,左腋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左乳内上象限探及一3.7 cm×2.6 cm,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周边见血流信号肿块。诊断为左乳肿块。入院2 d后,于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发现左乳腺结节切面灰红、湿润,均匀一致鱼肉样断面,有菲薄的包膜。术中冷冻病理切片诊断:左乳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弥漫性小B细胞型);腋区淋巴结阴性。免疫组化:CD 2 0(+),CD 7 9A(+),CD 3(-)和CD 4 3部分细胞(…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Cyelin G在胃癌组织中对p53-鼠双微基因2(Mdm2)负反馈调节循环中的作用及可能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Cyclin G、Mdm2和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 G高表达于胃癌细胞核。Cyelin G,Mdm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64.6%、47.9%、29.1%,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P〈0.05),Cydin G与Mdm2呈高相关性(Kappa=0.506),与p53呈低相关性(Kappa=-0.364),并且和胃癌组织学分类和Borrmann分型无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Cyclin G、Mdm2和p5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Cyclin G通过Mdm2调节p53及其通路,可以作为胃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25.
羟乙基淀粉溶液对猪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溶液做为器官灌洗液对猪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建立同种异体猪原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0.9%生理盐水(n=6)和3%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溶液(n=6)灌洗,移植小肠(截取供体约500cm小肠)保存于4℃0.9%生理盐水2h。分别于移植前30mim和再灌注后30min采取肠液和血清,检测ALT、CK、LDH的变化;测定再灌注后肠液分泌量;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的含量。同时取移植小肠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再灌注30min后,实验组肠液分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液中CK水平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肠液中CK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再灌注30min后血清TNF—d、IL-6、IL-1的含量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与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再灌注30min后肠液和血清ALT、LDH的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血清中CK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肠黏膜的组织损伤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 3%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溶液可能通过抑制TNF—d、IL-6、IL-1水平,阻止毛细血管渗漏,减轻细胞水肿,防止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后肠液分泌量及肠液CK水平可用来判定肠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6.
我们根据Meyer等研究结果,参照Marchetti等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分别采用单纯酶与复合酶消化法分离成猪胰岛,并对两种方法做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 (1)主要试剂:①胶原酶Ⅳ型(美国sigma公司生产);②弹性蛋白酶(美国sigma公司生产);③纤维素酶(美国merck公司生产);④胶原酶Ⅰ型(美国sigma公司生产)。(2)胰腺切取:哈尔滨市哈达屠宰厂提供成年杂种活猪16头,猪龄12~24个月。屠宰放血后在相对无菌情况下,仔细取出整个胰腺放在冷RPMI1640…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曲古菌素A(TSA)在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中的作用。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TSA对SGC-7901的细胞毒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DNA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Western印迹检测组蛋白H3的乙酰化状态。结果SGC-7901细胞生长曲线表明,TSA浓度增高,细胞生长率下降。细胞凋亡率在75ng/mlTSA作用72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细胞DNA变化主要表现为核染色质固缩及断裂,荧光染色增强。流式细胞仪分析出现明显的亚G1期峰,G1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达29.54%。TSA作用后,乙酰化的组蛋白如明显增多。结论TSA可以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组蛋白H3的乙酰化状态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总结阑尾腺癌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65年1月-2006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例阑尾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术前均误诊。15例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行阑尾腺癌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或减瘤荷手术,5例行捷径及取活组织检查手术。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术(48个月)和减瘤荷手术(8个月),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阑尾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早期积极行根治性/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或减瘤荷术是提高阑尾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的外科处理方法和顶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至2007年间,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65例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的程度,肿瘤可分为局部浸润型、广泛浸润型和内瘘型.对于十二指肠缺损直径<2 cm的25例患者,采用横行间断缝合术;对于缺损直径2~3 cm的5例患者,采用带蒂末段回肠补片修补术;对于缺损较大,肠管纵径>5 cm,距十二指肠乳头部>5 cm的3例患者,采用十二指肠降段下部及十二指肠水平段切除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血管前移位术;对于广泛浸润型的18例患者,放弃对十二指肠的处理,仪行结肠肿瘤的姑息性切除;对于内瘘型的10例患者,缝合癌性穿孔切除处,放置蕈型管、十二指肠造口并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及十二指肠憩室化处理;对于胰头或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浸润敛黄疸的4例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加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结果 64例患者术后近期痊愈,无并发症的发生.1例患者于术后7 d出现轻度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3周后痊愈.随访结果显示,6例生存6个月,12例生存1年,8例生存1.5年,4例生存2年,8例生存3年,21例生存4年,6例生存5年.本组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3.8%和9.2%.结论 根据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的程度,应选择合理的术式,这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乳腺癌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的曲线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S)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二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动态增强MR扫描,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出参数SS值,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MVD情况,结合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加以分析.结果: 38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MVD均数为52.75±13.87,sS均数为6.15±1.23(%/s),而阴性组的MVD和SS分别为38.23±11.45和2.48±1.12,二者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且SS与MVD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812,P<0.05).结论: MVD和SS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和判断预后的指标,并且SS在术前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癌的血管生成特征,较病理组织学方法更优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