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32.
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目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易发生中毒反应,故70年代以来,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得以开发和利用,但只有在洋地黄制剂治疗无效,或因发生中毒反应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洋地黄制剂时才能使用。目前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大致分为三大类:①拟交感胺类:最常用的是多巴胺(Dopamine)及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其他还有对羟苯心安(Prenolterol)、吡丁醇(Pirbuterol)、舒喘宁(Sabutamol)、  相似文献   
33.
人工心脏按压与电除颤复律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恢复循环(circulation restored),维持重要脏器生命的重要措施。人工心脏按压是现场抢救心脏骤停必须立即进行的最基本的首选方法;在具有电除颤设备的医疗单位,若心电(图)监护证实心脏骤停由室颤所致,应首先立即行电除颤复律,若不能证实是否由室颤所致,可行盲目电除颤,因心脏骤停由室颤所致者占80%~90%。 一、人工心脏按压 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应与人工呼吸同时配合进行,一般在人工呼吸2次,判断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将带有氧气的血液通过心脏和动脉运至全身主要脏器。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相当于正常心排量25%~50%,脑血流量约为正常的30%,在个别患者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慢-快综合征)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快综合征,术后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双心房-右室起搏(起搏频率7-80次/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心功能恢复,结论: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HOCM)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特征变化。方法 :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心导管检查确诊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 2 6例 ,男 18例 ,女 8例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测定 ,并录像供术后测量冠状动脉直径及分析其形态学特征用。结果 :2 6例患者中表现为左冠状动脉优势者 7例 (2 6 .9% ) ,冠状动脉呈均势型者 2例 (7.7% ) ;冠状动脉内径粗大者16例 (6 1.5 % ) ,其中以左冠状动脉增粗者 14例 (87.5 % ) ,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近端血管直径均较同期非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增粗 (P<0 .0 5 ) ;冠状动脉肌桥 5例 (19.1% ) ,发生于左前降支中段及第一间隔支近端 ;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9.0 7± 3.88) k Pa。结论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内径较粗大 ,左冠脉优势及冠状动脉肌桥比例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