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目的 观察血管外膜介导的炎症反应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兔颈动脉外膜组织与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方法,分以下6组,①单独培养组:培养的VSMC中不加外膜组织及药物;②单独培养 脂多糖(LPS,1μg/ml)组;③单独培养 LPS 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100mmol/L)组;④复合培养组:培养的VSMC中加入外膜组织块;⑤复合培养 LPS组;⑥复合培养 LPS L-NAME组.用氚-胸腺嘧啶(3H-TdR)检测各组VSMC增殖状态,试剂盒测定培养液中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亚硝酸盐(NO2-)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 与单独培养组比较,LPS刺激前,复合培养组VSMC 3H-TdR掺入率、NO2-含量无明显差异,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单位增高(P<0.05),HO-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LPS刺激后,复合培养 LPS组VSMC 3H-TdR掺入率显著降低(P<0.01),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单位显著增高(P<0.01),NO2-含量增高(P<0.05),HO-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复合培养 LPS L-NAME组VSMC 3H-TdR掺入率、NO2-含量、HO-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单位显著增高(P<0.01).结论 血管外膜可通过一氧化氮(NO)及HO-1等途径抑制LPS刺激所致的VSMC增殖.  相似文献   
92.
尿酸代谢与腹型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尿酸(UA)水平的变化与腹型肥胖及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002年1月-2006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住院的1 553例UA正常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其中男性782例,女性771例,年龄56.20±12.85(20~80)岁.所有患者均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WC),并检测空腹血糖(FPG)、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UA水平.部分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行腹部CT扫描,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A)和皮下脂肪面积(SA).根据检测结果分析UA水平与腹型肥胖及MS的相关关系.结果 MS检出率为51. 38%(798/1 553),MS组与非MS组U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腹型肥胖检出率为50.23%(780/1 553),肥胖组UA水平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1).随着WC的增加,UA水平随之升高(P<0.01).随着UA水平增加,MS及腹型肥胖检出率增加,肥胖的相关参数中腹内脂肪面积(VA)值也随之增加(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是MS和腹型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中,腹型肥胖者的UA水平高于非肥胖者.UA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合并MS及腹型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UA水平的升高,其发生MS及腹型肥胖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3.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有的时候,它也会变成急症.如气温突然降低、用力大便、情绪激动等,血压会突然增高.有一种叫做嗜铬细胞瘤的疾病,也会原因不明地让血压突然升高.血压突然升高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情况,轻则脑供血不全,重则发生高血压危象、脑中风、急性左心衰竭,这些疾病都有可能致残致死,需要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94.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往往血压较高、病程较长、心脑肾血管并发症较多,是引起高血压人群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最危险因素.引起难治性高血压的因素较多,在临床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分析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的原因,从而给予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家庭远程血压监测能否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方法:选择255例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压控制组(n=130)和远程血压监测组(n=125),对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血压治疗干预,包括监测血压水平、指导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比较2组血压控制达标方面的差别。结果:在4周的干预过程中远程血压监测患者接收远程信息指导达9.86次/例,平均每周2.47次/例;常规血压控制组有34.8%的患者主动电话回访,远程血压监测组有49.6%的患者电话回访(P=0.016);家庭远程血压监测组收缩压达标率(55.2%)高于常规血压控制组(40.0%),且收缩压下降幅度[(11.8±6.8)%]高于常规血压控制组[(9.9±0.8)%](P=0.03)。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家庭远程血压监测,通过远程信息指导提高患者对自身血压的关注度及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96.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
内毒素脂多糖对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 cell,TEC)在含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微环境中细胞凋亡功能改变,探讨LPS直接损害肾小管的机制。方法 在含内毒素LPS的介质中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检测不同时相细胞凋亡增殖能力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 a,TNF-a)能力的变化。结果 LPS有明显的抑制TEC增殖,促进TEC分泌TNF-a,且随着LPS浓度的增大,其作用更为明显;LPS还具有明显促细胞凋亡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相关分析表明,细胞凋亡与LPS促TEC分泌TNF-a的量有明显正相关。结论 LPS可抑制TEC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TNF-a而起作用,这可能是LPS导致脓毒症性肾衰或急性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损害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将918例AS患者分为3组:正常胆固醇(N-TC)组(502例)、单纯高胆固醇(HC)组(190例)和混合性HC(M-HC)组(226例);N-TC组再分为4个亚组:TG与HDL-C均正常组(112例)、高TG(H-TG)组(61例)、低HDL-C(L-HDL-C)组(186例)、高TG与低HDL-C混合(H-TG+L-HDL-C)组(143例),分析各血脂异常组对颈动脉损害的影响。结果HC组与M-HC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目均显著高于N-TC组(P〈0.05);M-HC组斑块发生率(65.9%)显著高于N-TC组(44.5%)和HC组(56.0%)(P〈0.01)。N-TC的4个亚组中,IMT、斑块数目、斑块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DBP与IMT最相关,年龄与斑块数目最相关。结论MS合并HC对颈AS的影响显著高于高TG或低HDL-C血症;N-TC的MS患者,年龄和DBP对颈AS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
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M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MS诊断标准将446例非糖尿病患者分为非MS组(298例)及MS组(14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结构及功能,分析两组间颈动脉损害情况的差异。结果MS组腰围、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态模型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MS组(P<0.01,P<0.05);非MS组动脉斑块发生率仍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指数与MS组相似,而MS组虽不伴糖尿病,但其HbA1c较非MS组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与总胆固醇(TC)、年龄、HbA1c、收缩压呈正相关(P<0.01,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TC、年龄、HbA1c相关。结论MS在不合并糖尿病时,其颈动脉损害仍较明显,HbA1c明显升高,可能预示MS易发展为糖尿病和较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00.
代谢综合征危险性预测和靶器官损害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其特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及血脂异常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症候群,主要临床后果是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