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Murry于 1986年提出多次短暂的缺血可减轻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 (is chemia -reperfusion ,IR)引起的损伤 ,并称这种现象为缺血预处理 (precondition al,PC)。笔者主要观察PC对家兔肢体I/R后红细胞 (RBC)变形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动物分组 :健康杂种家兔 2 5只 ,雌雄不限 ,体重为 2~3kg。实验动物随机分成 3组 :①单纯IR组 (兔数 =11) :夹闭双侧髂总动脉 4h后 ,松夹恢复血流灌注 2h。②PC IR组 (兔数 =9) :夹闭双侧髂总脉 5min ,松夹 …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止血带法制作LIR大鼠模型,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A组)、L-NAME处理组(B组)、对照组.B组在再灌注前经静脉给予L-NAME 10 mg/kg,A组和对照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三组心肌组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磷酸激酶(CK)、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NO含量;心脏插管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收缩期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舒张期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A、B组心肌组织MDA、MPO和TNF-α含量增加(P<0.01,<0.05),血浆CK、CK-MB及NO水平升高(P<0.01),MAP、LVS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下降,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水肿等组织损伤征象.静脉给予L-NAME后,心肌组织MDA、MPO含量增加和血浆CK、CK-MB及TNF-α升高更加明显(P<0.01或P<0.05),NO、DP/Dtmax、-DP/Dtmax显著下降(P<0.01),光镜下心肌组织的损伤性表现加重.结论 L-NAME可能通过抑制体内NO生成而加重大鼠LIR继发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53.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主要由细胞内高渗肿胀、Ca2+超载和氧化应激引起。牛磺酸是体内一种含量丰富的β-氨基酸,可从多个方面保护心肌细胞。作为渗透因子,牛磺酸的外流有利于细胞内的渗透压下降,维持细胞容量。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的多个信号通路参与Ca2+超载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补充牛磺酸可抑制上述凋亡信号。牛磺酸通过修饰线粒体tRNA可促进线粒体编码蛋白质的合成,改善线粒体功能和细胞能量代谢,减少自由基形成,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总之,牛磺酸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剂量和时间需要精细调控。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牛磺酸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复制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损伤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即对照组、缺血再灌组及牛磺酸组,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法等测定各组动物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125I-6-Keto-PGF1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P-选择素(P-Selectin)、活性氧(ROS)、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双下肢血流情况;观察光镜及电镜下骨骼肌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LIR后血浆中XOD、ROS、MDA、sICAM-1、P-Selectin、水平升高,1256-Keto-PGF1α水平略有升高,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且TXB2/125I-6-Keto-PGF1α(T/P)比值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双下肢血流显著减少,光镜下可见骨骼肌纤维变形,横纹紊乱消失,间质水肿,肌间隙增宽,炎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出血明显,电镜下可见LIR组肌丝溶解断裂甚至消失,排列紊乱,Z线不齐或消失,肌原纤维间隙增宽,糖元颗粒减少或消失,线粒体肿胀扩张,部分肌膜消失,牛磺酸后处理组大鼠血浆SOD活性增加,XOD、ROS、MDA、sICAM-1、P-Selectin、TXB2水平下降,125I-6-Keto-PGF1α水平升高,二者比值升高,骨骼肌损伤性变化明显减轻,双下肢血流增加。结论牛磺酸后处理可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55.
朱国玲  成兰云  张恒  田浩  门秀丽 《天津医药》2019,47(10):1035-1039
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的胰岛素瘤细胞和胰岛素瘤动物模型,探讨敲降胰高血糖素基因对胰岛素瘤形成的 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NS-1细胞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蛋白的表达,应用慢病毒 pLVTHM-glucagon敲降INS-1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基因,建立胰高血糖素低表达的INS-1细胞系,将细胞分成空白对 照组(不进行感染)、单纯转染慢病毒组(感染pLVTHM)和敲降胰高血糖素组(感染pLVTHM-shglucagon)。MTT法比 较敲降胰高血糖素后INS-1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能力。将3 组细胞分别移植到胰岛素瘤模型裸鼠左肾包膜下,观察细胞成瘤能力,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中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转染慢病毒组相比,敲降胰高血糖素组的INS-1细胞增殖 能力减弱,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无明显变化,但胰高血糖素分泌明显减少;与单纯转染慢病毒组相比,敲降 胰高血糖素组细胞移植到裸鼠肾包膜下时,细胞成瘤速度明显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此胰岛素瘤组织胰 高血糖素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敲降胰高血糖素基因可抑制胰岛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从而抑制 胰岛素瘤的形成,提示胰高血糖素基因表达可能是胰岛素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6.
 目的:建立胰岛素瘤的动物模型并分析其特性,为胰岛素瘤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首先检测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素瘤细胞株INS-1的激素释放能力,然后将INS-1细胞移植到裸鼠左肾包膜下,或在移植后18 d或在移植前3 d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破坏动物自身胰岛。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当血糖<2.8 mmol/L认为胰岛素瘤模型建立。对各种条件建立的模型,观察给予不同刺激物对血糖的影响以及动物血清中胰岛素含量;并对动物胰腺组织和移植细胞的肾脏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结果:胰岛素瘤细胞既表达胰岛素,同时也表达胰高血糖素。裸鼠接种INS-1细胞后3~4周血糖<2.8 mmol/L;移植肾脏明显增大,形成明显肿瘤,直径≥1 cm。细胞移植后腹腔注射STZ的动物,血糖短暂回升,超过正常血糖水平,之后又逐渐下降,约2周后血糖<2.8 mmol/L。正常裸鼠给予STZ后血糖明显升高,移植INS-1细胞后动物血糖逐渐下降,约4周后血糖降至2.8 mmol/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种方法建立的胰岛素瘤模型给予高糖后,动物血糖峰值低。高糖加精氨酸或乙酰胆碱刺激后,正常动物血糖峰值较单纯高糖刺激降低,并较快降至正常水平,但3种胰岛素瘤模型组血糖升高均明显超过单纯高糖刺激者。高糖加去甲肾上腺素刺激后,正常动物血糖达到峰值时间延迟,血糖水平下降缓慢,3种胰岛素瘤模型组血糖较单纯高糖刺激组有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种胰岛素瘤模型血浆基础胰岛素的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通过给裸鼠肾包膜下移植INS-1细胞,可建立胰岛素瘤动物模型,且瘤细胞同时表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不易被STZ破坏。该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胰岛素瘤的发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7.
川芎嗪对创伤家兔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家兔创伤后,观察了动物组织损伤和机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情况,及川芎嗪的防治效应。结果发现,动物创伤后逐渐陷入休克状态,胞浆酶和溶酶体酶漏出。血浆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醇(MDA)含量明显增加。而应用川芎嗪防治的动物,脂质过氧化反应被有效地抑制,组织损伤表现轻微。提示,川芎嗪通过抗氧自由基损伤而对创伤动物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8.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胃粘膜损伤及其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按Rosenthal方法复制大鼠LIR模型。观察并测定肢体缺血4h再灌注4h后胃粘膜的损伤性变化。测定各组胃粘膜损伤指数。检测胃粘膜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黄嘌呤氧化酶(XOD)含量的变化,以及血浆中MDA,XOD,SOD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LIR后胃粘膜损伤严重。胃粘膜损伤指数增加;胃粘膜中MPO-MDA,XOD的值均较对照组增加,血浆中MDA,XOD的值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血浆及胃粘膜中SOD的酶活力下降。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作为应激原可引起胃粘膜损伤,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自由基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继发胃粘膜损伤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9.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和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二氨氧化酶(DAO)的含量变化及小肠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双链DNA百分率,血中异硫氰荧光素标记的脂多糖(FITC-LPS)水平。结果 IPC减轻IR后引起XOD,MDA,MPO,FITC-LPS,W/D,血中DAO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小肠组织中DAO及双链DNA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小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0.
牛磺酸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肢体缺血再灌注(IR)后肺损伤的影响。(2)方法 实验采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即:对照组(control,单纯缺血再灌组(IR),牛磺酸+缺血再灌组(Tau IR),分别测定血浆及肺组织中与自由基有关物质的含量。(3)结果 口服牛磺酸可有效地减少胞浆酶的漏出,增加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抑制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发生,减轻组织水肿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4)结论 牛磺酸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与其抗氧化自由基和细胞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