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的有关问题.方法 分析我科在2006~2007年对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6例进行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的植入了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鼓阶顺利,经开机调试一月后,声场测听(啭音)言语频率平均听阈达35 dBSPL.结论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是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术后听觉效果和NRT反应阈等同于一般的耳蜗植入患者,其语言康复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2.
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由外耳道骨段所蓄积的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脱落上皮团块所致的外耳道疾病,较为少见。患者主诉及临床表现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十分相似,临床诊断较易混淆。1 临床资料 例1 女,58岁,因右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3个月,患耳触痛明显,经保守治疗无效,于1999年9月25日收住院。专科检查:右外耳道可见胆脂瘤样分泌物,清理后见外耳道骨段近鼓膜端扩大,外耳道后上壁和上鼓室外侧壁部分似已破溃;纯音测听检查,呈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以低频为主(250、500 Hz处气导听阈均为 30 dB HL,… 相似文献
63.
<正> 农药中毒在我国是常见病症,但对其所引起的急性听力损伤的并发症则未见收集。本文收集了1995年5月至1996年8月间来诊的甲胺磷农药中毒并发重度感音神经性聋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4.
突聋的发病机理尚不明了 ,其诱因多样而复杂。拔牙后同侧耳突发性聋未见报道 ,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 ,男性 ,34岁。因反复右下智齿发炎、疼痛 1年余来诊 ,在我院门诊口腔科诊断为右下智齿冠周炎 ,于 1997年 5月 5日在局麻下行右下智齿拔除术。术后翌日晨起感拔牙侧耳听力减退 ,伴耳鸣。患者既往无耳部症状及耳外伤史 ,无噪声、耳毒性药物接触史 ,无心血管、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近期亦无感冒史。耳镜检查无异常发现 ,纯音测听检查示患耳呈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 ,12 5、2 5 0、5 0 0、10 0 0、2 0 0 0、40 0 0、80 0 0Hz… 相似文献
65.
背景双耳聆听能够更好地进行声源定位,感受立体声,提高听阈5~10dB及增强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辨别能力.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的意义和作用.设计自身和相互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全军听力中心完成,对象为本科收治的语前聋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7~18岁.方法均为单耳使用Nucleus24人工耳蜗系统,采用ACE编码策略.于术后开机半年时在不同助听方式下(人工耳蜗+助听器和单独使用人工耳蜗)分别进行声场(啭音)测听、言语功能评估和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种助听方式下测试125,250,500,1
000,2 000,4 000和8 000 Hz的啭音听阈.②言语功能评估.③问卷调查.结果人工耳蜗+助听器各频率听阈均值(18.89
Hz)较单独使用人工耳蜗声场(啭音)测试的各频率听阈均值(24.17 Hz)为低(t=4.647,P<0.01),频率特性好.50个常用词汇及音节复述得分,人工耳蜗+助听器平均86分,单用人工耳蜗平均84分,说明患者利用两种助听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的聆听效果.问卷调查显示使用人工耳蜗+助听器比单独使用人工耳蜗在辨别方向,噪声环境中聆听具有更好的效果,但在安静环境下聆听,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人工耳蜗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有助于更好地聆听. 相似文献
66.
背景:由于气、骨导换能器声学特性的不同,两者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目的:探讨和比较气(AC)、骨导(BC)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的差异,为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设计:进行自身和相互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隔声电屏蔽室内完成,研究对象为一组听力正常青年人(男31耳。女30耳)年龄19~23岁,平均21.7岁。干预:采用美国Nicolet spirit型诱发电位仪进行测试。气、骨导测试所用耳机分别为TDH-39P和Radioear B-71,经校准,符合GB/T 4854.1与GB/T 4854.3标准。电极阻抗均小于5kΩ,极间电阻≤4kΩ。分别测试双耳短声气、骨导ABR。刺激声强度从100dB(nHL)(机器最大刺激输出)开始,以20dB(nHL)一级依次递减,重复记录两次,接近反应阈时以5dB递减,以能引出可重复波V的最小声强作为ABR阈值。测出ABR反应阈后再进行阈上60dB(nHL)刺激强度下的气、骨导ABR测试,分别记录Ⅰ,Ⅲ,Ⅴ波潜伏期。将同一耳两种检测数据作自身配对t检验,正常青年男女间测试结果作非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男、女性气、骨导(短声)阈值,气、骨导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骨导ABR波形与气导类似,但各波引出率较气导低。听力正常青年男女之气、骨导短声ABR阈值差异无显著意义(tAC=0.12,tBC=1.08,P&;gt;0.05)。骨导短声ABR与气导短声ABR比较显示:前者阈值高于后者(t=19.55,P&;lt;0.01),两者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40,P&;lt;0.01);短声阈上60dB(nHL)强度刺激下,前者Ⅰ、Ⅲ、Ⅴ波潜伏期均大于后者(t=10.62,P&;lt;0.01),但两者Ⅰ~Ⅲ,Ⅲ~Ⅴ,Ⅰ~Ⅴ间期差异无显著意义(tAC=1.45。tBC=0.68,P&;gt;0.05)。结论:骨导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部分不适于气导ABR检测的患者,仍有其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