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内科综合性ICU中的疗效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内科综合性ICU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至少在内科综合性ICU病房监护5 d以上,且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危重病患者168例,收住ICU时血糖水平(13.8±5.5)mmol/L,随机分为3组(n=56),第1、2组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4.4~8.3 mmol/L;第3组当血糖大于11.1 mmol/L时予常规胰岛素治疗,分别使血糖控制在8.3~11.1 mmol/L;观察3组患者使用抗生素天数、机械通气天数、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在ICU最后1 d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EACHⅡ)、住ICU天数及病死率(28 d)等参数.结果第1、2组在使用抗生素天数,机械通气天数,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在ICU最后1 d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住ICU天数及病死率(28 d)等参数均明显低于第3组(P〈0.05).且第2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第1组(P〈0.05).结论对于内科综合性ICU的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4.4~8.3 mmol/L,可改善危重病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微透析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移植肝术后早期代谢及并发症进行实时连续的床旁监测.方法在12例肝移植患者手术结束前,在肝镰状韧带水平通过Ⅳ段插入Ⅴ段或Ⅷ段植入微透析导管,关腹,然后在皮下脂肪植入对照管.术后,每小时将微量收集瓶里回收的透析液在微透析分析仪里进行检测,通过测定透析液中葡萄糖、丙酮酸、甘油和乳酸的浓度来研究移植肝的代谢情况,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监测和临床观察;监测持续到患者离开监护室,约5~7d,并在患者出院后每隔1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12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移植肝孤立性甘油水平升高(术后早期移植肝出现甘油显著增高而乳酸/丙酮酸比值稳定在低水平);(2)肝组织和皮下参照组织:微透析监测期间肝组织内甘油、乳酸/丙酮酸比值均大于皮下参照组织,而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小于皮下参照组织(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移植肝的四项指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甘油)中甘油对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有明显贡献,回归方程分别为ALT=93.83+0.68Glycerol(P〈0.05),AST=-216.26+0.60Glycerol(P〈0.05).结论 (1)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操作;(2)移植肝甘油水平与肝脏酶学(ALT、AST)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排除全身的缺血缺氧因素外,术后早期甘油升高预示移植肝肝细胞受损;(3)术后早期移植肝出现孤立性甘油升高,预示移植肝早期的排斥反应并发症.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以靶控制输注(TCI)异丙酚在ICU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入住我科ICU病房,APACHE Ⅱ评分≥1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A组)使用咪达唑仑(Midazolam)+芬太尼(Fendanyl)进行镇静、镇痛治疗:试验组(B、C组),其中B组使用异丙酚(Propofol)+芬太尼按传统方法进行镇静、镇痛治疗:C组使用TCI泵输注异丙酚+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使患者Ramsay评分控制在(2~5)分.各组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2、24小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A组病人24小时内,患者MAP和H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24小时内,病人MAP和HR与治疗前相比即出现下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病人4小时内,病人MAP和HR与治疗前相比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使用TCI技术输注进行镇静治疗与传统恒速输注方法相比,在提供更为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镇静的可控性与灵活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4.
背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他汀类降脂药可上调核心结合因子a1的蛋白表达,促进骨坏死修复。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激索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核心结合因子a1的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对照组18只,实验组62只。实验组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造模第5周,将造模成功兔36只分为模型组和他汀组,每组18只。他汀组以普伐他汀(1.2mg/kg)1次/d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造模后8,12,16闰分批处死动物,截取股骨头行免疫组化枪测核心结合因子a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对照组不同时相点股骨头核心结合因子a1的蛋向表达均为阳性;模型组造模后8周及12周表达均为阴性,造模后16周表达呈弱阳性;他汀组造模后8,12,16周表达均为阳性,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结果说明普伐他汀可仃效促进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坏死股骨头核心结合因子a1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5.
背景: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使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呈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明显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并加速骨形成。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普伐他汀组建模成功后以普伐他汀(1.2mg/kg)灌胃,1次/d,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于造模后8,12,16周截取各组股骨头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股骨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为阳性。造模后8周,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普伐他汀组呈弱阳性表达。造模后12周,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阳性表达,16周呈弱阳性表达。结果证实,普伐他汀可有效促进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坏死股骨头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促炎/抗炎因子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入住EICU的严重脓毒症及MODS患者共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Q12 h,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生理盐水100 mLQ12 h,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免疫状态、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两组TNF-α,IL-6,及IL-6/IL-10比值均下降,CD3+T(%),CD4+T(%),CD4+/CD8+T水平均上升;治疗组TNF-α(第3、7、10天),IL-6(第7、10天)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L-6/IL-10比值治疗组(第7、10天)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3+T(%)(第7、10天),CD4+T(%)(第7、10天)及CD4+/CD8+T(第7、10天)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CD8+T(%)两组均无变化(P〉0.05);治疗组NK活性第3、7天上升,对照组于第7天下降,治疗组第3、7、10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第7天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血必净可以双向调节炎症反应,提高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97.
围手术期血钾浓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98.
ICU的镇静     
镇静是ICU常规使用的一门技术。基信要目的是要保证病人有良好的镇痛,生理和心理尽可能的舒适,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必要的条件。对于大多数患者,只需要轻度镇静就很容易加深睡眠和镇痛而进行短暂的疼痛性操作。接近全麻的镇静深度仅限用于ARDS、颅脑创伤、哮喘持续状态等。镇静药物主要有吗啡类药物(苏太尼、苏芬太尼为代表)、苯二氮Zhuo类药物(咪唑安定为代表)、催眠药物(异丙酚为代表)。与这些药物相配合,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比较短轴平面和斜轴平面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超声解剖位置,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最佳穿刺平面。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入住葛洲坝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80例患者,采用超声探查患者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相对解剖位置关系,分别采用短轴平面和斜轴平面测量颈内静脉橫径、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距离,计算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率和安全穿刺范围。结果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水平处,短轴平面与斜轴平面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相对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6,P=0.017)。斜轴平面较短轴平面颈内静脉橫径延长〔(2.04±0.28)cm与(1.57±0.22)cm〕、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距离缩短〔(0.73±0.36)cm与(0.82±0.36)cm〕、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率降低〔(37.0±17.6)%与(50.9±18.8)%〕、安全穿刺范围增大〔(1.31±0.33)cm与(0.76±0.26)cm〕(P<0.05)。结论 与传统的短轴平面相比,斜轴平面能减少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重叠程度,提供更大的安全穿刺范围,理论上可降低误穿颈总动脉的风险,可作为更安全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急诊住院医师临床实践中常用的4种临床决策方法(即模式识别法、假设演绎法、事件驱动法、运用规则法)的应用现状,了解其对临床决策方法掌握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住院医师的不同年制把207名住院医师(收集每个住院医师诊疗过的5例患者)收集的1035例患者分3组,比较不同年制医生的临床决策方法及其诊断正确率和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制医生的决策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决策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御行为和不同决策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决策方法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医师年制、住院医师学历、住院医师接触临床时间、住院患者症状、防御行为、问诊可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医师最常用的临床决策方法为运用规则法;住院医师年制、住院医师学历、住院医师接触临床时间、住院患者症状、防御行为、问诊可靠程度是住院医师在急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中应用临床决策方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