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0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718例,包括1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最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在印度和孟加拉湾沿岸城市,首次发生非O1群霍乱弧菌所致的典型霍乱样腹泻爆发流行,这种新菌型有产生霍乱毒素(CT)的能力,所致的腹泻在临床上和流行病学上与O1群霍乱孤菌引起的霍乱不能区别,病原菌不与O1群霍乱血清凝集,也不与非O1群霍乱血清(138个型)凝集,国际细菌学专家将其命名为霍乱弧菌O139血清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互联网中文搜索词搜索情况和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活动情况的相关性,探索网络搜索数据在流感等疾病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流感监测系统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回顾性搜集2009年H1N1流感监测数据和网络搜索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广东省全年甲型H1N1流感活动在第48周达到高峰,流感监测数据和"甲流"网络搜索情况呈正相关(r=0.914,P<0.001).结论 与流感有关的网络搜索情况较好地反映了流感活动水平,网络搜索数据可作为辅助流感等传染病监测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随访并无固定时限和标准,许多影响结直肠肿瘤随访的高危因素未被重视。本综述通过阐述和总结结直肠肿瘤的相关高危因素,以综合制定更加完善的随访体系,这将有利于肠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个体化随访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并进行水体标本的检测评价。方法根据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O抗原编码基因rfb序列设计引物,利用SYBRGreen染料,建立同时检测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的RT—PCR方法,对所建立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室内的灵敏度、特异性及重复性评价。采集河口水标本增菌后进行RT—PCR检测,与分离培养方法比较评价实际应用价值。结果建立了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双重RT—PCR方法,根据扩增产物的溶解温度能有效区分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两种目标片段的扩增;对其他10种弧菌染色体DNA没有扩增;RT—PCR检测524份河口水体标本的增菌液,与常规分离方法相比显示了明显的灵敏性,并且所有常规分离方法阳性标本其荧光PCR检测亦为阳性。结论以O1群和O139群rfb基因为目标检测片段建立的霍乱弧菌RT—PCR方法可用于环境水体样本中霍乱弧菌常规分离前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6.
细菌性痢疾 (下称菌痢 )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2 0 0 0年广东省菌痢的发病数为 8997例 ,发病率为 1 1 .91 /十万 ,在甲、乙类传染病中排第五位。为了解广东省志贺氏菌属的菌型分布及耐药情况 ,本实验室对 2 0 0 0年从广东省各地收集的 50株志贺氏菌株进行了鉴定、血清学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来源50株志贺氏菌株来自广东省各地卫生防疫站上送本实验室鉴定的菌株 ,其来源地区见表 1。表 1  5 0株志贺氏菌的来源地区地点深圳汕头广州中山东莞清远株数 2 485 5 5 31 .2 菌株鉴定及分型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第一波人群感染状况.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地区分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和年龄组分层抽样,抽取调查对象4500人.大城市1500人样本选择在广州市,分布在5个区(每个区选择3个街道);中等城市和农村各抽取1500人,分布在其他20个地市(每个地市抽取1个县,每个区/县至少抽取1个街道和镇,每个街道分别抽取1~2个居委会和村).每个居委会或村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抽样对象.全部调查对象均未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采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检测人群甲型H1N1流感血清抗体,抗体水平达到1∶40以上为阳性.结果 共调查4319人,调查对象分布在21个市25个县(区)85个街道(镇)144个居委会或村.抗体阳性985人,阳性率为22.82%.询问6月以来是否出现感冒症状,其中无任何症状的人群阳性率为23.47%(471/2007),有其中一项发热、咳嗽、咽痛症状的人群阳性率为26.25%(714/2720),流感样症状的人群阳性率为29.69%(337/1135).结论 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第一波人群感染率达22.82%(985/4317),估算自然感染人数为2178万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广东省既往病毒性脑炎发病的本底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 2012年6月,对广州、佛山、肇庆、云浮、茂名、梅州、汕头市辖区内的所有县(区)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共141间医疗机构开展2009-2011年收治病毒性脑炎病例情况回顾调查。结果调查的141间医疗机构有93间医疗机构共收治病毒性脑炎病例7 259例,死亡227例,总的病死率为3.13%。2009-2011年7个市发病率的中位数分别为4.89/10万、5.14/10万和4.75/10万。病例发病高峰在每年的5-7月;病例主要分布在15岁以下儿童,占57.60%(4 181/7 259),其中,5岁以下儿童占57.12%(2 388/4 181)。死亡病例主要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76.21%(173/227)。208例为明确病原体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2.87%(208/7 259);其中,前三位的病原体分别为肠道病毒、EB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结论广东省病毒性脑炎有春夏季流行高峰,高发人群及病死率高的人群均为15岁以下儿童,建议在全省设置哨点医院,重点开展1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脑炎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5-2006年分离的10株2型猪链球菌菌株的病原学特征,为诊断、治疗和制定今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株菌进行常规方法鉴定及PCR技术检测。结果经血清学分型和生化鉴定,10菌株均为猪链球菌2型,其中9株菌三种基因(菌种基因(16SrRNA)、荚膜多糖编码基因(CPS2J)和溶菌酶释放相关蛋白基因(mrp))均阳性,1株菌mrp基因检测阴性。结论广东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由2型猪链球菌引起。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伤寒沙门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脉冲场凝肢(PFGE)电泳研究广东省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用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fiscV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来自广东省6个地区的51株伤寒沙门菌,根据电泳图谱分析,可分为45个PFGE型别,菌株间的相似值在38.27%-100.00%,6个地区间没有同源的菌株,同一个地区不同年份也没有同源的菌株,而同一地区同一年份可出现同源的菌株。结论 PFGE是一种敏感的研究伤寒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的基因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