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79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满一  沈国华  钟良军 《河北医药》2013,(13):1939-1941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Bax在上皮增生性病变改变中的生物学行为及癌变与Bax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法,观察分析29例口腔白斑、25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中细胞凋亡状况及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结果 Bax蛋白在白斑上皮组织中显过度表达。结论 Bax蛋白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病变向恶性转化时的早期事件,起到一定的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通过研究构建的大鼠慢性牙周炎孕鼠动物模型,探讨慢性牙周炎与早产及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只wistar雌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组麻醉后不作处理,待其苏醒;实验组麻醉后牙周结扎加涂菌。4周后观察牙周情况及牙周组织病理学改变,将两组雌鼠分别以1∶1与雄鼠合笼,制备慢性牙周炎孕鼠导致早产及低体重新生鼠的动物模型,于分娩后观察早产率和新生鼠体重的变化。结果 4周后实验组出现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的临床症状。组织切片镜下可见大量的破骨细胞,附着丧失。正常组早产率为12.5%,实验组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鼠的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牙周结扎加涂菌的方法建立慢性牙周炎大鼠模型与亚临床型慢性牙周炎相似,可增加早产及低体重新生鼠的发生,该模型可进行慢性牙周炎与早产及低体重儿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3.
纳入新疆木垒地区慢性牙周炎(CP)患者116例,62例汉族组,54例哈萨克族组。以口腔健康的50例汉族,45例哈萨克族为对照。ELISA 检查血液和唾液中 IL-6、IL-17水平。血清与唾液 IL-6和 IL-17水平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 <0.05),随 CP 严重程度而升高(P <0.05),哈萨克族病例高于汉族病例组(P <0.05)。  相似文献   
94.
陈崇崇  钟良军 《口腔医学》2019,39(11):1047-1052
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是以牙周软、硬组织破坏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局部炎症微环境贯穿慢性牙周炎病损的各个阶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P诊断评价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牙槽骨水平等,但在明确牙周疾病进程、精确评估炎症状态等方面有所欠缺。通过生物标志物进行疾病的快速、精准筛查,提供准确的检测信息并可靠地评估CP的疾病状态,是研究的热点。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是牙周组织的血清渗出物或炎性渗出物,其中的生物标志物与炎症发展、结缔组织和骨组织破坏的关系密切,因此经常被用作检测CP病损程度的有效指标,对CP治疗效果的评价和预后的评估也有一定的帮助。该文就GCF生物标志物在CP非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5.
背景:牙周组织工程技术为修复牙周炎骨组织缺损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目的:体外培养小型猪牙周膜干细胞,并与羟基磷灰石进行骨组织构建,研究其与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组织块法获得小型猪牙周膜干细胞,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基质细胞抗原1的表达。取第3代小型猪牙周膜干细胞接种在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上复合培养,分别在培养第1,3,7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羟基磷灰石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小型猪牙周膜干细胞生长良好,细胞中基质细胞抗原1免疫荧光呈阳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培养第1,3,7天,牙周膜干细胞在羟基磷灰石上生长良好。证实,实验采用组织块法成功体外分离培养了小型猪牙周膜干细胞,可在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上良好的生长。  相似文献   
96.
西帕依固龈液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在牙周病局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牙周病患者82例,牙龈炎患者79例,单用西帕依固龈液含漱;对照组89例牙周炎患者,83例牙龈炎患者,用朵贝氏漱口水。两组均一周后复诊查牙周指数。结果治疗组治疗牙周炎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0.46%(P<0.01);治疗组治疗牙龈炎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9.02%(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可作为牙周病的局部用药。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菌嗜血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H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五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44例冠心病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19(43.18%)、Ha 9(20.45%)、Pi 27(61.36%)、Fn 38(86.36%)、Tf 41(93.18%);轻度CP患者1例,Fn 1例(100%);中度CP患9例,其中Pg 6(66.67%)、Ha 2(22.22%)、Pi 7(77.78%)、Fn 9(100%)、Tf 8(88.89%);重度CP患者34例,其中Pg13(38.24%)、Ha 7(20.59%)、Pi 20(58.82%)、Fn 28(82.35%)、Tf 33(97%).结论:Tf、Fn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中CP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定的细菌学病因.  相似文献   
98.
目的:建立兔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结合模型,探讨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牙周炎组(B组),动脉粥样硬化组(C组),牙周炎+动脉粥样硬化(D组),分别检测牙周指标、血脂指标及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于12周末处死动物,拍X线片观察实验牙(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牙槽骨吸收情况,观察升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B,D组探诊深度和龈沟出血指数均高于A,C组(P0.01),X线片见实验牙牙槽骨吸收明显;C,D组血脂指标均高于A,B组(P0.01),病理见C,D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D组病变较C组更严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D组最高,C,B,A组依次减少。结论:牙周炎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可能与牙周炎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CRP基因(+1059G>C rs1800947,+1444C>T rs1130864)的基因型、单倍型与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CP组)、冠心病患者98例(CHD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92例(CP伴CHD组)与12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颊黏膜拭子,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1059G>C rs1800947,+1444C>T rs1130864位点的基因分型,及对PC伴CHD组和对照组测序检测2个多态性位点单倍型。结果:CRP多态性位点rs1800947和rs1130864的等位基因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在CP伴CHD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CRP基因位点(rs1800947,rs1130864)的单倍型GT在CP伴CHD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倍型GT可能是冠心病与慢性牙周炎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0.
背景:慢性根尖周炎症导致根尖周骨质破坏及缺损并不少见,若不能及时消除炎症终止骨吸收和牙龈组织的破坏,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最终将导致牙丧失。脱细胞真皮基质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在动物实验中常用于修复牙周损伤。目的:评价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两种材料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异体脱细胞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对照组患者不植入任何材料。2组患者均行根尖切除及根尖倒充。修复后1周及6,12个月复诊,通过临床症状和×射线片检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修复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全部存活,因修整瘘管口周围炎性的肉芽组织导致的牙龈组织缺损已经愈合。在修复12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修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修复6个月后骨缺损区阴影基本消失,珊瑚羟基磷灰石颗粒间的透射影减小,出现有一定致密度的影像,提示有新骨长入;12个月后珊瑚羟基磷灰石颗粒密度已接近正常的骨组织密度,与正常骨组织之间有密度移行改变,逐渐与牙槽骨形成骨融合。异体脱细胞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提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