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寻找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35例住院患者45处持续8周以上的创面,其中烧伤疤痕溃疡创面11例11处创面;臀部或双下肢慢性压疮20例29处创面,乳腺癌术后胸部慢性溃疡3例3处创面;下腹部会阴部癌性溃疡1例2处创面。治疗方法:Ⅰ期创面清创,然后创面用VSD做创面持续负压吸引,2周后更换负压引流装置,等创面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Ⅱ期进行创面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11例疤痕溃疡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其余24例患者10处创面植皮,24处创面皮瓣修复,均愈合良好。结论:人工负压技术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具有促进创面修复,为手术修复创面创造良好条件,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对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烧伤病人 49例 ,使用rhEGF进行创面治疗 ,用时选择与治疗组烧伤面积与深度相似的同体创面作对照 ,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创面的愈合情况。rhEGF的安全性检测包括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及全身与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rhEGF用于浅Ⅱ度、深Ⅱ度、取皮区和晚期创面后 ,使创面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 2~ 4d(P <0 .0 1) ,总有效率达 89.8%。治疗过程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应用rhEGF可显著促进伤创面愈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人造小血管在临床的可行性。以30只家兔的左右两侧股动脉为实验部位,分别移植管径为1.2、1.0和0.8nm的涤纶人造小血管共60条,分别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彩色多普勒、X线动脉造和病理检查等方法,观察人造因管的通畅和新内膜形成情况,通畅率达95%,组织学检查证实通畅的人造小血管内壁为单层内衬细胞所覆盖,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应用,采用10条人造小血管为5例病人实施外周血管重建,其中9条经动造影证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瘢痕是指烧伤、创伤和手术等后创面过度修复引起,以胶原等大量细胞外基质产生与沉积失衡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包括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等。随着对增生性瘢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DNA甲基化在瘢痕形成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DNA甲基化在病理性瘢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1987~1992年收治的2381例烧伤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以了解本地区烧伤的患病率、病死卒和烧伤的原因以及其它影响烧伤的因素,并对进一步预防烧伤的发生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对促进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表皮复合移植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6月~2005年6月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构成的复合皮修复切除瘢痕后的创面36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术中用rhEGF冲洗创面及皮片,术后用rhEGF湿敷于创面。对照组单用油纱布覆盖创面,每两天换药1次至创面愈合。观察复合移植皮片的成活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复合移植皮片愈合速度较对照组加快,复合移植皮片全部成活。20例获5个月~2年随访,移植皮片柔软光滑,无明显瘢痕增生,功能活动改善。治疗过程未见毒副作用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外用rhEGF可以促进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复合移植愈合速度,提高愈合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带蒂岛状皮瓣修复烧伤晚期瘢痕畸形,电击伤,热压伤创面及慢性溃疡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12~57岁。皮瓣面积4.5×5cm~17×20cm,其中前臂皮瓣8例,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阶梯比例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后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雄性Wistar大鼠为移植供体,以60只雌性SD大鼠作为受体,制作全层皮肤创面,并按混合的比例不同分为混合皮A、B、C组、自体皮组(D组)、异体皮组(E组),移植扩张比为5:1。比较各组创而愈合率,微血管计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2蛋白表达。结果 (1)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创面愈合效果明显高于D组和E组,混合皮组间B、C组创面愈合率(28.94±2.97)%、(30.62±1.94)%;(81.14±9.30)%、(88.00±5.71)%显著高于A组(28.36±2.11)%;(79.81±7.07)% (P <0.05),而且A组有明显脱屑现象。(2)移植后2、3周,混合皮各组微血管数目明显高于D组、E组(P<0.05);移植后2周混合皮组间A组微血管数目(30.00±1.83)明显少于B、C组( 34.30±1.70)、(35.10±1.79)。(3)MMP-1在创面形成后表达上调,而后下降,但混合皮组MMP-1的表达高于D组,尤以A、B组明显;MMP-2在移植后第3周达高峰,混合皮组表达高于D组(P<0.05)。结论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移植扩张比为4:1时,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最佳比例,有利于微血管长入及MMP-1、2的适度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颞部眼轮匝肌皮瓣修复同侧眼睑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缺损原因;疤痕切队后创面7例,色素痣切除后创面1例。化学烧伤2例,均为下睑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所有病例皮瓣成活良好。外形效果满意。结论:颞部眼轮匝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皮肤质地,厚度与眼睑皮肤相近,是一个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的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下斜方肌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方法;阐述放疗后臂丛神经损伤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方法1999年以来应用下斜方肌皮瓣岛状转移的方法修复颈部慢性放射性溃疡15例,并常规行肌电图检查了解臂丛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除1例面积为9 cm×10 cm的肌皮瓣因创面严重感染而坏死外,其余肌皮瓣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满意;该组病例中同时存在的并发症有臂丛神经麻痹、耳聋、老年性痴呆、声带麻痹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结论应用血运良好的下斜方肌皮瓣可有效地修复颈部上段的放射性溃疡创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