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3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胶囊内镜的临床使用及价值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 5年Iddan发明了可用于血管内摄影的微型照相机后 ,就开始构想制造一种无线的、可用于整个胃肠道 (主要是小肠 )检查的、类似于可吞服胶囊的新型内镜。 1993年Iddan将整个电子胶囊内镜 (videocapsuleendoscoye ,CE)系统确定为三个组成部分 :胶囊 /信号传输器、信号接受器 /记录器和图像处理工作站 ,并着手进行实物开发。几乎是在同一时期 ,Swain领导的研发小组在英国也独立进行相同的开发工作 ,并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最先制造出体积接近 2个火柴盒大小的“无绳”内镜。在 1996年初 ,Swain首次成功地接受到了此设备从猪胃内发送出的同步图…  相似文献   
72.
小肠肿瘤诊断:双气囊小肠镜与其他检查手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小肠稀钡灌注和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诊断率和准确率。方法对59例临床怀疑小肠肿瘤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其中有34例和17例患者分别同期行插管法小肠稀钡灌注或胶囊内镜检查。检查分别由专职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比较。结果34例小肠稀钡灌注检查者中,19例诊断为小肠肿瘤或怀疑小肠肿瘤,诊断率为55.9%,最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为12例,诊断准确率为63.2%(12/19例);在15例小肠稀钡灌注阴性者中,双气囊小肠镜发现肿瘤3例。17例胶囊内镜检查者中,8例检查结果为小肠肿瘤或怀疑小肠肿瘤,诊断率为47.1%,最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为4例,诊断准确率为4/8例;在9例胶囊内镜阴性者中,双气囊小肠镜发现小肠肿瘤2例。59例患者中,经一侧进镜检查后(经口或经肛)发现小肠肿瘤36例,完成双侧检查后发现肿瘤16例。7例患者在双侧检查后未发现任何病变。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88.1%,并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上述三项检查中未见明显的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肿瘤诊断率及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小肠稀钡灌注和胶囊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73.
曾果  刘刚  刘晖  钟捷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3):495-498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05/2014-05在我院就诊的80例单纯型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芪明颗粒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野平均敏感度高于对照组患者视野平均敏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O1,O3潜伏期与对照组患者O1,O3潜伏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O1,O3,O4振幅与对照组患者O1,O3,O4振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芪明颗粒可延缓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改善患者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74.
对于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 (GERD)病人而言 ,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症状和防止复发。而伴有糜烂性食管炎者 ,其主要目标则为愈合糜烂和 /或防止并发症。目前发现 ,大多数GERD病人 ,不论其内镜表现如何 ,短时间内使用抑酸药后 ,症状在 6个月内复发。要维持原来的疗效 ,确保糜烂愈合 ,用最小剂量质子泵抑制剂 (PPI)作维持治疗已是公认的较理想方法。当然长期维持治疗的选择也应顾及病人意愿。如果症状发作不频繁 ,那么按需治疗是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案。事实上 ,病人也仅在症状复发时才会正规、持续地服药。对这类病人 ,以PPI作为按…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引起早期高眼压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开展的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217例。观察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并对影响眼压高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26眼(11.98%)发生高眼压。高眼压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手术时间、术后眼压高于无高眼压组;两组间前房闪辉及房水细胞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眼及无晶体眼术后高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25 g玻切术组高眼压发生率高于27 g玻切术组(P=0.026)。硅油组高眼压发生率为22.3%,灌注液组为4.7%,空气组无高眼压发生,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内填充物(硅油)、术后前房闪辉及术后眼压波动是引起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手术时间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内填充物为硅油及术后前房炎症反应重的患者尤其要重视术后早期高眼的防治。  相似文献   
76.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疾病。肠黏膜免疫调节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耐受异常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此文就调节性T细胞与IB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对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收治的20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肿瘤分子分型和治疗方式,并对生存率和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总生存期为42~52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为37~47个月.国际评分指数(IPI)为0~2分和>2分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提示作用.在原发胃或原发肠道淋巴瘤患者中,分子病理类型[发生中心(GCB型)和非GCB型]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的提示意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R-CHOP)与单用化学治疗(CHOP)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切除病灶可能对长期生存有利.结论 PGI-DLBCL的最佳治疗方式可能不同于其他部位的DLBCL,还需要大样本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78.
脑水肿是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既是脑梗死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同时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脑梗死的重要并发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则与脑血管通透性、血脑屏障通透性息息相关,在脑梗死后表达增高,因血管、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导致脑组织中含水量增加,为脑梗死后脑水肿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以减轻脑水肿成为关键。综述了近5年来MMP-9的表达与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9.
FICE技术应用于胃肠道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从FICE技术的原理、FICE放大内镜的特点、FICE技术所应用的领域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以操作简便、图像直观、设备通用性好、便于被临床工作者接受与开展等优点,在消化内镜领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涉及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疾病,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共刺激分子CD40、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细胞凋亡效应酶caspase-3在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这些因子在IBD中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TNBS结肠炎模型组(n=40)和对照组(n=10),于造模后第7 d、第14 d和第28 d分批处死,以实时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D40、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第7 d、第14 d和第28 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CD40、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除第28 d的CD40表达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7 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其后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异常、炎症介质和细胞凋亡可能在I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