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临床上大量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由于膝关节活动痛引发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地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对本病早日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将具有重要意义。我科门诊从 2000年 4月到 10月收治了 36例共包括 52个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经采用电疗、药贴及给予生活指导等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 36例,其中男 9例,女 27例,年龄 39~ 71岁,病程 2个月~ 27年,平均 7年。 36例中发生在左膝的 19例,右膝 28例,双膝 4例。诊断标准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的临床与 X线标准。治疗方法: (1)超短波…  相似文献   
92.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由日本学者Takayasu于1905年首先报道并进行科学的描述[1].该病命名较多,在我国黄宛、刘力生等于1962~1963年提出了大动脉炎这一概念.TA是一种好发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全动脉炎,病因不明,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病年龄多为5~45岁,平均22岁,国外、国内文献报道男女比例分别为1: 1.58~9[2]和1: 1.9~4.9[3].目前本病的分型方法尚不统一,但比较多的学者采用Lupi-Herrera分型法[4],将本病分为四型: Ⅰ型为主动脉弓型,Ⅱ型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型,Ⅲ型为Ⅰ、Ⅱ混合型,Ⅳ型为上述任何一型加肺动脉受累.TA临床表现随受累动脉部位和阻塞程度而异,临床上分无脉前期和无脉期[5].无脉前期仅出现发热、疲劳、肌肉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较难诊断.无脉期,受累动脉狭窄或闭塞,临床出现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异性表现.  相似文献   
93.
目的 :针对不同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不同的非手术方法 ,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针对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选用周期性静态牵引、无热量或微热量超短波电疗法、电脑中频疗法及腰围保护等方法治疗 ;针对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的患者选用静态牵引、温热量超短波电疗法、电脑中频、姿势治疗及医疗体操等方法治疗。结果 :2 0例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非手术疗法治疗两个疗程优良率为 88.7%;2 5例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的患者非手术疗法治疗两个疗程优良率为 84.7%。结论 :针对不同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不同的非手术方法有机配合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棕榈酸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正常对照(CON)组、棕榈酸(PA)组、棕榈酸+达格列净(PA+Dapa)组、单纯达格列净(Dapa)组,干预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力,DCF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JC-1荧光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o C)水平,Hoechst33258荧光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CON组比较,PA组细胞增殖力降低,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SOD水平降低及MDA水平升高,凋亡蛋白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升高以及Cyto C水平表达量增加,Hoechst33258检测凋亡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a组以上指标与CO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A组比较,PA+Dapa组细胞增殖力升高,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上升,SOD...  相似文献   
95.
96.
钟兴  王长江  王佑民  许娴  黄大祥  杨明功 《临床荟萃》2005,20(24):1402-1404
格雷夫斯(Graves)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中男性为0.2%,女性为2%.为了控制病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应用抗甲状腺药(antithyroid drugs,ATD).但该病容易复发,在应用ATD治疗1~5年后复发率为30%~60%.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在不断研究如何降低其复发率.其中,将甲状腺素和ATD联合应用与单用ATD进行比较成为一研究热点,但单个研究结果间差异较大.为此,我们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该方面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综合评价联合用药对于降低Graves 病的复发率是否优于单用ATD.  相似文献   
97.
对头颅轴位薄层CT扫描内听道形态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加深对内听道(IAM)轴位薄层CT形态的认识,以提高听神经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37例经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CT和/或MRI资料。观察41例无内听道病变的轴位薄层(≤2mm)CT内听道的连续层面图像。1具颅骨标本作验证。结果:薄层CT可显示轻微的内听道骨壁破坏。轴位薄层(2mm)CT两个层面上可显示内听道。上部层面外半规管显示清楚,内听道多呈底尖口宽的喇叭形;其下部层面内听道几乎为平行状,其底部呈圆弧形。结论:CT观察内听道轻微骨质破坏必须使用连续薄层扫描并注意窗口技术。外半规管水平薄层CT上内听道呈喇叭状系扫描层面与内听道不平行所致。  相似文献   
98.
鼻咽癌咽旁间隙CT与MRI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准确认识鼻咽癌(NPC)咽旁间隙改变的CT征象。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初诊NPC30例,同时行治疗前的CT和MRI检查。结果30例NPC咽旁间隙表现按CT所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与其MRI表现作对照观察统计如下(1)CT所见咽旁间隙正常者MRI表现为前窄后宽的三角形线条状连续高信号脂肪影;(2)咽旁间隙CT表现为变窄伴线样低密影,在MRI上表现为咽旁间隙的高信号脂肪影受压,但仍连续无中断;(3)CT所见咽旁间隙变窄且密度增高,在MRI上表现为高信号脂肪影极度变窄,但仍可见连续;(4)CT所见咽旁间隙消失者,在MRI上咽旁间隙被肿块占据,翼外肌推移,其内侧脂肪间隙消失,但翼内、外肌信号正常或不正常。结论(1)CT上咽旁间隙变窄,且密度增高,但仍可见低于肌肉的线样影,肿块未突破咽旁间隙;(2)CT上咽旁间隙完全消失者,肿块可能跨过咽旁间隙达颞下窝。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根据血管张力、血管病理及血清学指标来评价利拉鲁肽治疗高脂诱导动脉硬化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 32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20只、对照组12只.将造模成功的高脂组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安慰剂组,并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分别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或生理盐水,对照组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干预16周末,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 FINS)水平,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改变;血管组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壁改变;血管张力检测仪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张力变化.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血清TG、CHO、LDL、FINS、ET-1 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NO水平升高(P<0.05);血管病理结果显示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显著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减少;血管张力检测结果显示利拉鲁肽组血管舒张功能显著改善(P <0.05).结论 利拉鲁肽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硬化大鼠的血管内皮损伤,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有可能成为改善动脉硬化程度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讨论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大鼠模型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包括对骨量、骨组织微结构、骨生物力学、骨转换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利拉鲁肽干预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各组均予以地塞米松1 mg/kg肌肉注射(2次/周)诱导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利拉鲁肽组同时给予利拉鲁肽200μg/(kg·d)皮下注射干预。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0. 9%氯化钠肌肉注射。干预12周后收集两侧股骨和第五腰椎行Micro-CT和骨生物力学检测。同时收集外周血清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 AC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1)、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结果地塞米松组股骨远端干骺端和第五腰椎的骨密度(BMD)、组织骨密度(T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连接密度(Conn.D)、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骨吸收指标Tr ACP、CTX-1显著升高,骨形成指标ALP、OC显著降低(均P0. 05)。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的骨密度、骨微结构、骨生物力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且Tr ACP、CTX-1明显降低,ALP、OC明显升高(均P0. 05)。结论利拉鲁肽能对抗糖皮质激素的致骨质疏松作用,改善糖皮质激素造成的骨质疏松状态,机制可能与减少骨吸收以及促进骨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