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行介入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31例患者,年龄2.5~67(中位年龄31)岁;2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ASD合并PS,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为7~27(16.0±4.8)mm,7例超声心动图术前漏诊ASD,肺动脉瓣狭窄压差35~120(89.8±22.9)mm Hg(1mm Hg=0.133k Pa),所有患者术前行右心室造影检查。先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而后置入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缺损,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12.0~38.0(22.6±5.9)mm。结果:本组28例行PBPV术及ASD介入封堵治疗28均获得成功;其中3例封堵器脱落入主动脉,介入方法取出后,再置入较大封堵器封堵成功,PBP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术前(89.8±22.9)mmHg下降至(39.8±11.3)mm Hg,肺动脉右心室跨瓣压差由术前mm Hg降至(14.8±8.9)mm Hg(P<0.001)。右心室舒张末压由术前(9.9±0.28)mm Hg降至(5.07±0.57)mm Hg(P<0.005),PBPV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下降达优良为100%。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于术后即刻、1、3及6个月,疗效满意,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同期介入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合并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效果良好,但由于合并PS患者,超声心动图术前常常低估或漏诊ASD,因此,需先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超声心动图重新复核ASD大小,再行ASD封堵术,必要时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左上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证实的左上肺静脉畸形引流的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改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及1例院外CT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两例均为左上肺静脉经垂直静脉引流至左无名静脉,一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在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之前,根据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本组两例分别被漏诊和误诊。结论 心血管造影是诊断左上肺静脉畸形引流最可靠的方法,且  相似文献   
23.
目的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多孔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8例多孔ASD病人,男性1例,女性7例,年龄11~56岁(36.6±17.3)岁,体重28~90(60.1±19.5kg).所有病例均于X线透视和术中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置入一个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大小缺损.术后重复TTE、ECG及X线平片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除1例术中发生短暂性ST段抬高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早期4例根据球囊测量值选择封堵器,余4例根据TEE测量值选择封堵器,采用封堵器直径为13~34(22.4±7.0mm).术后即刻TEE/TTE检查显示8例患者大缺损均获完全闭合,但有5例(62.5%)患者其小缺损存在微量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复查提示3例(37.5%)仍存在少量分流.近期随访中TTE检查发现2例(25%)患者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但同期TTE检查提示其右心室舒张末径(RVEDD)均较术前明显回缩,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多孔的ASD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4.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 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 mm,平均4.1±2.0 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 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5.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0.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0.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残余肺动脉瓣狭窄进行经皮球囊成形术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6例患者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年龄1~23岁,平均(7.8±6.3)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峰值收缩压差为(81.83±23.17)mmHg(55~130mmHg)。术后24小时、6个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X线平片及心电图进行随访。结果 14例使用聚乙烯球囊导管进行扩张,2例使用Inoue球囊导管,球囊平均直径(19.58±4.03)mm;扩张后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由(80.50±27.49)mmHg降至(46.25±29.19)mm(P0.01),4例(25.0%)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仍大于50mmHg。随访中肺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与术后早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法乐四联症术后75.0%残余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有效降低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从而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右心导管检查技术评价吸入一氧化氮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病变的可复性.方法 对1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检测吸入30 ppm NO 10 min前后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参数,同时与吸氧试验参数、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吸入一氧化氮后,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96.03±1.20)%vs(92.65±1.48)%,P<0.01;肺血管阻力有明显降低(352.03 94.12)dyn·s·cm-5vs(845.32 218.37)dyn·s·cm-5,P<0.01;与吸氧状态下相比.吸入一氧化氮比吸氧对肺动脉平均收缩压力[(47.83±10.85)mm Hg vs(86.09±19.25)mm Hg,P<0.01]和肺血管阻力[(352.03±94.12)dyn·s·cm-5vs(437.15±193.20)dyn·s·cm-5,P<0.01)]降低的更明显.肺组织病理检查显示7例轻度肺动脉高压改变(Ⅰ级),2例中度肺动脉高压改变(Ⅱ级),吸入NO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皆有明显改善,3例Ⅲ→Ⅳ级改变患者各种参数在吸NO前后无明显改善.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右心导管吸入一氧化氮技术可以作为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病变可复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术前定量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患者肺动脉及体肺侧支发育的价值.方法 20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同期接受DSCT、心血管造影(C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对照分析3种检查对各种心脏畸形的检出率;着重对照同一患者肺动脉和体肺侧支相同位置的DSCT和CA测量值,并分别计算相应McGoon比值、肺动脉指数(PAI)和总体新生肺动脉指数(TNPAI)比值,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各种心脏畸形共55处,其中DSCT检出52处(94.55%),ECHO检出43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肺侧支DSCT检出14例(共37支),CA检出13例(32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肺动脉融合部DSCT检出16例,CA检出10例(P=0.047);DSCT和CA测量肺动脉、体肺侧支及膈水平胸主动脉直径的定量比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5~0.98,P<0.01);相应McGoon比值(DSCT:1.18±0.60;CA:1.23±0.64)、PAI[DSCT:(130.96±99.38)mm2/m2;CA:(140.91±107.87)mm2/m2]和TNPAI[DSCT:(160.31±125.62)mm2/m2;CA:(169.14±122.81)mm2/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无需获取压力等血流动力学资料的情况下,DSCT结合多普勒超声能够初步取代CA,成为肺动脉闭锁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6例在本中心就诊的CPAF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61.5±5.9)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在本中心对其CPAF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5.5±2.8)个月。结果 6例患者中单发CPAF 2例,多发CPAF 4例,累及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均为5例,伴动脉瘤形成4例。6例患者中3例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3例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共使用Boston Scientific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19枚,弹簧圈直径(7.0±3.3)mm,弹簧圈长度(15.5±9.1)cm。6例患者靶血管均栓塞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CPAF安全、有效,提高了CPAF的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0.
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59例次)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术中及术后14例并发症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4.9%(56例次/59例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6%(21/59),其中介入术中发生并发症15.3%(9/59),介入术后发生并发症20.3%(12/59);本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7%(1/59),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及严重并发症低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