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观察长效重组链激酶(r-SK-PEG结合物)对大鼠急性肺栓塞(PTE)动脉血气、肺动脉压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Ⅰ组)、肺栓塞组(Ⅱ组)、低分子肝素组(Ⅲ组)和长效重组链激酶组(Ⅳ组),每组各40只,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PTE模型,造模成功后,Ⅰ组和Ⅱ组分别静脉滴注生理盐水,Ⅲ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Ⅳ组静脉点滴r-SK-PEG结合物,连续给药7 d,给药后1、3、6 h和1、3、5 d进行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压力(RV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内皮素(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一氧化氮(NO)测定.结果 Ⅳ组治疗后6h和1、3d的mPAP明显低于Ⅱ组(P<0.05),PaO2明显高于Ⅲ组(P<0.05);Ⅳ组治疗后6 h、1 d的mPAP明显低于Ⅲ组(P<0.05),RVP明显低于Ⅱ组、Ⅲ组(P<0.05);Ⅳ组治疗后6 h和1、3、5 d的PaO2明显高于Ⅱ组(P<0.05);Ⅳ组治疗后3、6 h的ET-1明显高于Ⅱ组、Ⅲ组(P<0.05);Ⅳ组治疗后1、3、5 d的MMP-9明显低于Ⅱ组(P<0.05);Ⅳ组治疗后3、6 h和1、3、5 d的NO明显高于Ⅱ组(P<0.05);Ⅳ组治疗后3、6 h的NO明显高于Ⅲ组(P<0.05).结论 PTE采用r-SK-PEG结合物治疗,能更加迅速缓解呼吸困难、纠正低氧血症、降低肺动脉压力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索外科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新方法,评价这一新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治到三个医院接受这一新型外科手术的1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中,12例为男性,4例为女性;年龄24~36岁.先后按照如下手术步骤接受了这种新型手术:①左侧中下腹直肌作切口入腹;②保留大网膜,切除全大肠;③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游离直肠肌鞘0.5 cm,四周固定,旋转剥离直肠黏膜,暴露出黏膜滋养动、静脉,逐一钳扎、切断,逐渐递进,直至齿状线;④在右结肠动脉下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⑤作回肠N形造袋;⑥在全直肠肌鞘内,作回肠袋-肛管吻合术.袋后置管引流;⑦将小肠系膜固定于右后腹,右铺小肠,将其系膜覆盖在结肠床的粗面上;⑧左下腹置血浆管,术后2 d作负压吸引,配合香烟引流,消除盆腔积液;⑨关腹结束手术.结果 手术效果令人满意.术后3~7 d,便屁分离;7~10 d,大便成形.患者食欲好.11例随访3~16年,大便每天1次,无夜便,小便正常;5例随访4个月,白天2次大便,无夜便.术后6例除大、小便均正常外,植物神经功能、性功能也均正常,无感染,无息肉复发.结论 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外科治疗手术.患者术后大、小便均正常,植物神经功能和性功能均正常,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解决了以前该病手术治疗后遗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不同pH值的缓冲液对硼砂甲苯胺蓝染色的影响。方法将血涂片分为两组,第1组用硼砂甲苯胺蓝染色10min,第2组采用瑞氏染色10min,为对照组,每组由9张血涂片组成,每张血涂片染色时采用不同pH值的缓冲液,观察染色效果。结果第1组与单纯用硼砂甲苯胺蓝染色相比,血涂片加用缓冲液后再用硼砂甲苯胺蓝染色效果更好,细胞结构清晰,随缓冲液pH值增高,细胞胞质与细胞核着色逐渐加深,当pH值大于9时,核浆对比不再清晰。pH值为4~11之间,淋巴细胞核仁均清晰可见,pH越低核仁越清晰。第1组成熟淋巴细胞核仁立体感强,第2组成熟淋巴细胞核仁不清晰,无法与异染色质相鉴别。结论硼砂甲苯胺蓝染色效果与缓冲液的pH值密切相关,硼砂甲苯胺蓝染色可使部分成熟淋巴细胞核仁显色。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究 PEG 化学修饰对4种常用蛋白浓度测定方法的影响。方法采用福林-酚试剂法(Lowry 法)、二喹啉甲酸法(BCA 法)、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 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 法)分别测定样品中α-苦瓜素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植物蛋白 MAP30经 PEG 修饰前、后的蛋白含量;并用 Lowry 法和 BCA 法对低浓度游离 PEG 修饰前、后的样品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考马斯亮蓝不与样品发生颜色反应,PEG 修饰后会使UV 法测定值变大,Lowry 法测定值略有变大,BCA 法基本不受影响;低浓度的游离 PEG 对测定方法无影响,但高浓度的 PEG 会吸附 Folin-酚,形成黄色絮状物。结论PEG 化学修饰对蛋白浓度测定方法影响最小的为 BCA 法, Lowry 法最灵敏,Bradford 法不适用;而 PEG 化学修饰会使 UV 法测定值增大20%~30%,可作为快速测定时的校准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附壁血栓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的可行性。方法 对 10例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附壁血栓的患者术前至少 4周开始用肠溶阿斯匹林 10 0mg/d和潘生丁 75mg/d ;肝素 10 0mg/d ,7~ 12天 ,1例患者同服华法令 3mg/d ,40天。术前复查超声心动图 (UCG)显示血栓机化。再通过Inoue方法行PBMV。结果  10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二尖瓣瓣口面积从 0 70± 0 12cm2 增加到 1 62± 0 2 0cm2 (P <0 0 0 1) ,左房内径从 6 70± 4 0 3cm回缩到 5 72± 3 43cm (P <0 0 0 1) ,左房平均压从 3 40± 0 90kPa下降至 2 2 0± 0 88kPa(P <0 0 1)。心功能从Ⅲ级提高到Ⅱ级 3例 ,提高到Ⅰ级 1例 ;从Ⅳ级提高到Ⅲ级 4例 ,提高到Ⅱ级 2例。无 1例出现心包填塞、动脉栓塞、明显的二尖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 部分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附壁血栓患者可以通过PBMV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20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需求调查,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在围手术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达70%;对疾病、手术、预防并发症及保健知识相关知识需求达85%。结论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骨关节炎关节清理术后透明质酸的疗效。方法:本组26例骨关节炎患者32膝关节,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62岁,左侧18例,右侧14例,治疗前经临床表现、X线和MRI诊断明确,给予行膝关节清理术,术后置管冲洗7~10 d,拔管后给予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每周一次,共3~5次。结果:随访3~10个月,26例患者32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显著改善。结论:关节清理术后持续灌洗加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能有效治疗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68.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指因原发性心肌疾病导致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继以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原因不明心肌病。DCM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心室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且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本病预后不良,一般认为症状出现后5年生存率为40.0%,10年生存率为22.0%。由于DCM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而早诊断、早治疗,防止DCM发展成为终末期心脏病,对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者具有相同的遗传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内生长成百成千个腺瘤性息肉,它是大肠癌的前期病变,如不行肠切除,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大肠癌。现将我院收治的四家系11例病例报告如下。家系一病例1:患者男,42岁,血便10年,极度消瘦,病逝。未治,子女追述。病例2:患者之女,40岁,血便10年。纤维结肠镜:全大肠长满大小不等的息肉,最大直径6cm,病理:结肠多发性腺瘤。病例3:患者之次子,36岁,血便5年。结肠镜见全大肠长满息肉,以直肠为著。病理检查提示:腺瘤性息肉。行“离断肠…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观察田蓟苷对TNF-α诱导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药效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采用SABC-Cy3荧光免疫组化技术鉴定其纯度;以TNF-α刺激VSMC建立细胞增殖和迁移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免疫酶组化法检测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2.5~10μg/ml田蓟苷可不同程度抑制TNF-α诱导的VSMC增殖、迁移以及细胞内PCNA的表达,且呈现一定剂量依赖关系的趋势。结论:田蓟苷通过抑制TNF-α对VSMC的增殖和迁移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