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目的了解实习医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流行情况和相关防护知识的掌握现状,探讨有效的防护及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185名实习医学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暴露情况.结果在半年至1a的实习期间,34.6%的医学生发生过职业暴露,实习医学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和行为仍存在缺陷,护理专业实习生与临床专业实习生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3,P〈0.05).结论实习阶段医学生面临血源性职业暴露有潜在的危险,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从个人、学校、医院等方面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教学实习管理.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血压、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氧化应激机制.方法 100例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5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45例).疗程8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一氧化氮、内皮素-1、丙二醛、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变化.结果 罗格列酮治疗8周后,血压、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前明显下降(P<0.05);内皮素-1、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5);一氧化氮、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并IGT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3.
本文就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相关背景、医学生“小导师制”本硕协同培养方案、影响本硕协同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医学生“小导师制”协同培养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通过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水平、加强监管等措施有效地促进本硕协同培养的效果,以期对以后的医学教育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94.
小鼠肝枯否细胞分离培养与免疫组化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静脉灌注GBSS以清除肝内淤血,链霉蛋白酶E选择性破坏肝脏实质细胞,可以获得肝间质细胞悬液。经Perocll梯度离心,贴壁养得到大量纯化枯否细胞,数量大约为4.1*10^6个/克肝组织。  相似文献   
95.
同种肝细胞移植排斥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证实同种肝细胞移植排斥反应的存在并对其排斥机制作了初步探讨。方法 通过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肝衰大鼠给予脾内种植同种肝细胞后,在不同时间取大鼠脾脏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发现移植后12h大鼠脾内在移植物周围有CD4、CD8a淋巴细胞和IgM抗体出现,移植后1周上述物质  相似文献   
96.
胎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动脉内皮细胞(ECs)的体外研究模型。方法 用消化法结合机械法的方法分离胎牛主动脉ECs,在pH7.0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结果 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法以及倒置显微镜下细胞融合后呈单层生长、鹅卵石状排列,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ECs,在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条件下体外连续培养的细胞达18代。结论 在人动脉取材极为不易的情况下,胎牛主动脉ECs的培养是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97.
目的:为正确认识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免疫状态,该研究检测了MPP和非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的变化,探讨其对MPP和非MPP患儿病情的影响,并为选择合理的MPP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MPP患儿(n=41)及非MPP患儿(n=20)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6及sIL-6R含量。结果:①MPP 患儿血清IL-6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 2.01±0.41,1.12±0.67 ng/L;sIL-6R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 1.87±0.25,1.92±0.27 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0.37±0.52 ng/L,1.71±0.15 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1);MPP患儿恢复期血清IL-6含量较急性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sIL-6R恢复期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非MPP患儿血清IL-6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为1.56±0.26,0.84±0.63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血清sIL-6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MPP患儿急性期血清IL-6高于恢复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sIL-6R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MPP患儿急性期血清IL-6、sIL-6R含量较非MPP患儿急性期升高(P<0.01或P<0.05);MPP患儿恢复期血清IL-6含量与非MPP患儿恢复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MPP患儿恢复期血清sIL-6R含量明显高于非MPP患儿恢复期(P<0.01)。结论:MPP患儿血清IL-6及sIL-6R改变较非MPP患儿明显,提示MPP患儿免疫功能改变较非MPP患儿显著,IL-6及sIL-6R参与了MPP的发生和发展,有必要对MPP患儿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98.
转基因表达的IFN-γ可提高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这在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中已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鲜见报道.为了探讨转基因表达的IFN-γ和外源重组IFN-γ对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作用,我们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含huIFN-γ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uIFN-γ转染到小鼠结肠癌等细胞内,通过表达出的huIFN-γ发挥治疗作用并与外源重组的huIFN-γ作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CD1a和CD83分子是否特异性地表达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上。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32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在6孔培养板上(106/ml,2ml/孔),用含10%热灭火的小牛血清和GM-CSF、IL-4、TNF-α细胞因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贴壁)2小时后,轻轻吸去非贴壁细胞并加入新鲜培养基。用标有荧光素的单抗标记培养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培养细胞,本研究中所用的单抗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CD1a、CD3、CD19、CD40、CD80和藻红朊(PE)标记的CD3、CD19、CD83、CD86、MHCⅡ。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拍摄标记有荧光素的细胞。结果 该细胞表达特征性分子CD1a、CD4O、CD80、CD83、CD86,CD1a、CD83在CD3+T、CD19+B淋巴细胞上也表达,在激活的淋巴细胞上表达水平高于未激活的淋巴细胞,而且B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高于T淋巴细胞。结论 CD1a和CD83分子并非DC特有的标记,目前鉴定DC仍然要靠细胞形态、细胞表达CD1a、CD83以及共刺激分子等综合因素来确定DC。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讨中国乳腺癌家族中BRCAl基因突变情况,我们收集了15个乳腺癌家系,共41个对象,其中23例为乳腺癌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直接DNA测序法对BRCA1编码基因进行了全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在15个家系中有4例(3种)基因突变,突变比例为26.7%(4/15)。其中一例2228insC为插入突变,致编码子711处蛋白截短;另3例(2种)突变为1884A→T和3232 A→G,分别引起单个氨基酸改变。我们认为BRCA1为家族性乳腺癌的遗传基因;在BRCA1以外还存在其他的乳腺癌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