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53篇
  5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 了解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状况,并提出预防建议。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于2017年对6个省份28个县(区)61个乡镇/街道(社区)特定年龄段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204 628名儿童,发生908人次(0.44%)道路交通伤害,未上幼儿园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为0.94%。男童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0.54%)高于女童(0.34%)。7月份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高发期(12.92%)。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时活动前三位依次是玩耍/娱乐(21.61%)、骑/乘电动自行车(20.40%)、步行(20.07%)。绝大多数病例的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2.26%。受伤部位主要以下肢(38.85%)、上肢(23.29%)、头部(20.20%)为主。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大多数治疗后痊愈,占全部病例数的85.43%。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儿童,住院时间M为7 d,花费M为3 000元。结论 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男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童,未上幼儿园儿童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学段的儿童,儿童在玩耍/娱乐、骑/乘电动自行车、步行时容易发生道路交通伤害。  相似文献   
16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1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行健康检查的71例老年人,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心血管健康情况,包括心血管疾病发病病史、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血压水平。结果观察组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共62例,占比87.32%(62/71),对照组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共17名,占比23.94%(17/7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5.417)。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65±0.34)mmol/L,总胆固醇水平为(5.85±0.37)mmol/L,收缩压为(135.8±10.4)mmHg,舒张压为(96.3±7.1)mmHg。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13±0.26)mmol/L,总胆固醇水平为(5.16±0.24)mmol/L,收缩压为(126.8±7.5)mmHg,舒张压为(92.2±5.3)mmHg。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2.527、11.066、26.893、17.142)。结论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具有相关性,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血压偏高的患者,均有较大可能出现下肢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63.
孙霞  李敏  王金叶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35-136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预防并发症,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治疗糖尿病重要措施的共识。现将我院内分泌科收治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讨除中心静脉途径外能够安全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外周静脉途径。方法选择需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376例,随机分为颈外静脉途径留置针组(研究组)和上肢外周浅静脉途径留置针组(对照组)各188例,分别经上肢浅静脉及颈外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留置针输注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的局部肿胀、局部疼痛、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的平均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经颈外静脉途径留置针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防止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显著降低了发疱性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是除中心静脉途径外输入发疱性化疗药物的又一安全用药的外周静脉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5.
王金叶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138-139
妇女受孕后局部和全身都发生深奥的生理变化,并持续整个孕期。为了使孕妇能顺利地适应自身局部的变化,安全地渡过妊娠期,妊娠期孕妇的需要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及时了解孕妇的需要和完整系统的妊娠期护理可以很好地帮助孕妇安  相似文献   
166.
目的该文主要对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麻醉在孕妇分娩镇痛临床当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300例要求经阴道试产的孕妇为研究的条件,其中150例为接受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麻醉,同时应用心里安慰疗法,作为实验组;而另外150例没有接受硬膜外阻滞麻醉,在第一产程中仅应用心里安慰疗法减轻疼痛,需要行会阴侧切和会阴裂伤的产妇,加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作为对照组。孕妇在进行分娩的过程当中,对这两组孕妇在产程中的疼痛程度、总产称持续的时间、最终的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的阿氏评分等内容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孕妇在分娩的过程当中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镇痛的临床效果要明显的优于没有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镇痛的效果。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孕妇分娩镇痛过程当中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临床镇痛方式,并且对产妇以及新生儿今后的健康没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7.
目的分析高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特点。方法结合2009~2011年选出的15例高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术中、术后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对应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式,保证所有患者均处于治疗的最好状态。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在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1周后死亡;其中2例出现腹部切口感染情况,2例感染患者均为女性合并糖尿病患者,通过换药治疗后痊愈;1例肾功能不全患者在手术后进行透析治疗痊愈;剩余9例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结论对于高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在手术之前由于器官多有其他疾病,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所以在手术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及患者心理护理,在术后进行严密的观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8.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使排便困难、时间延长、次数减少。卧床病人特别是下肢瘫痪后,因卧床时间长,被动体位等原因导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变,更易发生便秘。为了预防和减少长期卧床病人发生便秘,我们对100例卧床病人进行分组护理,观察常规护理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患者便秘发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系统的护理干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与PMMA人工晶状体的屈光状态比较.方法:将136例(145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植入新型疏水性丙烯酸酯类折叠式人工晶状体;B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一体型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手术后视力、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7 d、1月的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1月散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使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方便、术后反应小、恢复快、术后散光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0.
我们以往研究表明,天然二苯乙烯低聚体类化合物Vam3,具有确切的抗炎作用。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Vam3的抗哮喘作用,初步探讨yam3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机制。观察Vain3对磷酸组胺致豚鼠哮喘模型的影响,将豚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阳性药组(孟鲁斯特),大剂量组(50mg),小剂量组(25mg),每组8只。观察各组豚鼠气道病理改变,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总细胞计数,采用ELIsA法检测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清中TNFα,IL-4的浓度。研究发现Vam3能够减轻支气管肺泡炎性反应,减少BALF中的炎性细胞总数,抑制肥大细胞脱颗,降低TNFa、IL-4水平。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粘液分泌增多等气道炎症的症状。Vam3给药组及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炎症反应较轻微,对气道炎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表明Vam3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来发挥抗哮喘作用。拟进一步观察Vam3对气道平滑肌MMP-9表达和气道上皮细胞凋亡以及对气道重塑的影响等,为探讨Vam3抗哮喘作用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