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肿瘤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郭衍 《中国卫生产业》2012,9(21):129-129
目的 探讨使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在临床检测缺血性ST段、心律失常方面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02例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观察分析缺血性ST段下降、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其中41例冠心病组患者中有24例出现缺血性ST段下降(58.54%),有17例出现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41.46%);3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患者中有有29例出现缺血性ST段下降(90.63%),有3例出现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9.37%);21例心悸组患者中,有12例出现缺血性ST段下降(57.14%),有1例出现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4.76%),15例出现不同程度心律失常(71.43%);8例健康组中,有3例出现缺血性ST段下降(37.5%),有0例出现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0%),3例出现不同程度心律失常(3.75%).结论 使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临床检查,可以检测出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可以对缺血性ST段的改变情况进行有效定位检查.  相似文献   
12.
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侵入期抗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针对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侵入期的8种单克隆抗体,对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P.berghei)侵入期即动合子、裂殖子和子孢子棒状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对各侵入期抗原进行亚细胞结构定位,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两种鼠疟原虫的不同侵入期进行抗原组分分析。 结果 经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发现,顶端复合体抗原成分复杂,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棒状体有共同的抗原表位,约氏疟原虫的动合子与其自身的裂殖子有类似成分,也有各自独特的抗原。两种鼠疟原虫动合子抗原有类似成分。约氏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与裂殖子、动合子不同的抗原成分。 结论 疟原虫侵入期棒状体和表面抗原在同一虫种的不同侵入期和不同虫种中有共同的抗原表位,也有各自的独特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国人脑Heubner氏回返动脉(RAH)解剖特点。方法 取45例(9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人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RAH数量、行程、外径、分支及血供范围。结果 在45例人脑标本中发现128支RAH,每侧大脑半球1~3支,平均(1.42±0.62)支。RAH在大脑前交通动脉(ACoA)水平近侧段8 mm至远侧段3 mm发出,平均距离在前交通远侧端(0.46±1.29)mm,其外径为0.05~1.20 mm,平均(0.64±0.24)mm;长度为12~56 mm,平均(30.41±10.24)mm。该血管既供应脑深部,同时供应脑皮质。结论 RAH有一定解剖变异,明确RAH的解剖特点、与大脑前A1段、眶额动脉及额极动脉的关系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IFN-β基因脂质体转染胶质瘤细胞对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β-干扰素(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转染人胶质瘤细胞系SHG44及其转染后对SHG4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检测脂质体pSV2IFN-β转染后转染组与对照组SHG44细胞增殖的差异;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脂质体pSV2IFN-β转染后,SHG44细胞IFN-β的表达情况. 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法检测脂质体pSV2IFN-β转染后SHG44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转染SHG44胶质瘤细胞系后4 d和6 d时,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6.7%和32.7%. 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表明转染后胶质瘤细胞具有显著的IFN-β表达,流式细胞仪Annexin法检测表明转染组与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为66.8%与19.8%,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有凋亡细胞存在,表现为细胞皱缩,染色质边集. 结论: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可转染SHG44胶质瘤细胞系,并对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予以阶梯式降颅内压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测3~14 d,平均5.2 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术后发生感染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包括良好和轻残)65例,占54.17%;恢复不良(包括重残和植物状态)25例,占20.83%;死亡30例,占25.00%。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手术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措施的实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BMP-2是否对胶质瘤细胞也具有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HG-44中加入rhBMP-2,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细胞DNA周期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的改变。结果 电镜下可见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核碎裂;DNA周期分析显示在G1期峰前存在一个凋亡峰(12.1%);DNA电泳呈梯状。结论 rhBMP-2在体外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HG-44有明显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AngiostatinK(1-3)裸DNA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AngiostatinK(1-3)〖AK(1-3)〗裸DNA治疗人脑胶质可行性和作用机制。用脂质体包埋法将AK(1-3)基因的真表达载体pcDNA-SAK(1-3)注入裸以下SHG44人脑胶质瘤的特点。AK(1-3)裸DNA在荷瘤裸本内获得表达,裸鼠皮下胶质瘤血管生成能力显著下降,肿瘤生长受到抑制,抑瘤率达43%。本研究证明,AK(1-3)裸DNA能抑制人脑质瘤生长,为非病毒载体介导的抗血管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43例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治疗,23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手术恢复良好19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1例;血管内治疗恢复良好18例,轻度残疾1例,死亡1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结论对于早期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能得到较好疗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简单、快速及尽可能保留正常解剖结构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熟悉动脉瘤三维结构及完善术前计划尤为关键。早期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降低再出血的风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β干扰素(IFN-β)与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IFN-β真核表达载体pSV2IFN-β导入SHG44胶质瘤细胞.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IFN-β基因的稳定转染及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IFN-β基因成功转染SHG44胶质瘤细胞并得以表达.转染细胞的凋亡细胞数与未转染细胞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FN-β能够诱导人SHG44胶质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