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短哲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时间数分至1h。持续时间不超过24h。TIA的发病率并不低,正常人群中每1000人每年发病为0.31~0.64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指数递增,75岁以上年发病率达2.93例/1000人。TIA的积极防治对于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TIA的病人当中90%血管病变发生在颈动脉系统,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一过性的黑腺,半身麻木等颈动脉系统的症状。有7%的病人病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病人数量不多但危害较大:临床可以没有特异症状。仅表现为头晕,但很快进展到昏迷,甚至死亡,所以应引起高度重视。有3%的病人两个系统同时受累。  相似文献   
32.
背景:部分体外实验证实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的免疫耐受特性,然而对其体内研究尚处于异种异体之间,且结果及机制缺少统一性。 目的: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内外试验分析其移植免疫学特性。 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提取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反应检测其同种异体免疫耐受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内行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CD4、CD8浓度及比值变化,并通过ELISA方法对比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前后血液、培养上清及体内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10、γ-干扰素的浓度变化。 结果与结论:体内外实验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前后血浆及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呈相似趋势:白细胞介素10较反应前上升(P < 0.05),γ-干扰素较反应前下降(P < 0.05)。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较移植前轻度下降。说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3.
近视性屈光不正与眼底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不正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以及与屈光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拟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1449例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2879只眼)的眼底情况及其与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之间的临床关系。结果2879只眼中发生眼底病变的有413只眼(14.35%),其中后极部病变22只眼(0.76%),周边部眼底病变396只眼(13.75%)。轻度、中度、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18%、8.72%、19.18%和37.44%,4组间周边部眼底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78.594,P<0.001);不同年龄段的3个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11%、15.34%和24.59%,3组间周边部眼底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76.090,P<0.001)。近视患者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与屈光度及年龄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男性与女性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32%和16.0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886,P<0.001)。后极部眼底病变仅发生于Ⅱ、Ⅲ组及高度、超高度近视组。Ⅱ、Ⅲ组的后极部病变发生率分别为0.55%和3.5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2.523,P<0.001);高度、超高度近视组的发生率分别为0.86%和6.6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1.898,P<0.001)。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的眼底病变发生率较高,并具有其临床特征。周边部眼底病变随年龄及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发生部位以颞侧为多。后极部病变多发生于年龄≥25岁及屈光度>-6.00D的患者。对于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详查眼底对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及时给予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脉络膜转移癌眼底表现的特点及原发癌的病理分型和预后。方法应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方法。分析16例20眼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前节、散瞳眼底、B型超声、彩色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全身检查包括肿瘤标记物筛查,支气管活检,头部、胸部和腹部影像学检查及全身骨扫描等。结果 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0.9岁;随诊1~60个月,平均12.6个月。双眼患者4例;单眼患者12例,其中右眼8例,左眼4例。首诊于眼科者9例,其中8例原发癌为肺癌,1例乳腺癌为原发癌。初诊视力:光感者2眼,手动/眼前~0.1者4眼,0.2~0.5者6眼,0.6~1.0者5眼,〉1.0者3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15眼眼前节正常,5眼有继发性青光眼。散瞳眼底检查:19眼可见视网膜下黄白色、扁平隆起的实性肿物,12眼伴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B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20眼均为脉络膜实性占位性病变。FFA可见早期脉络膜肿物遮挡背景荧光,晚期可见融合成斑驳样的高荧光。原发癌为肺癌者10例,乳腺癌者4例,直肠腺癌者1例,子宫颈鳞癌者1例。结论脉络膜转移癌眼底表现的特点是视网膜下实性肿物,常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可继发青光眼。原发癌病理分型以肺腺癌为主,乳腺癌次之。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30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年龄相当的30名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及中央角膜厚度,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实验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268.8个/mm2(10.9%),对照组减少73.58个/mm2(3.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低,中央角膜厚度较对照组厚,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细胞变异系数之间无差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月,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非糖尿病患者严重,且恢复慢,故对于将行白内障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前应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塞通(冻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滞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盲法、阳性药/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本研究分四组:血塞通高剂量组(105例),给予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静脉滴注,400 mg/d;灯盏细辛组(36例),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40 m L/d;安慰剂组(70例)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50 m L/d;血塞通低剂量组(71例),给予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静脉滴注,200 mg/d。4组患者疗程均为15 d。分别观察NIHSS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指数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血塞通高剂量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下肢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口唇紫暗、肢体疼痛方面疗效较对照药灯盏细辛注射液有优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血塞通高剂量组在改善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单项症状下肢不遂、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口唇紫暗方面疗效好于血塞通低剂量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冻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滞证)疗效确切,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7.
我院始建于1978年,在29年的发展历程中,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贯彻“科教兴院“的办院方针,确保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医院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现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相似文献   
38.
张晓英  郭立斌 《吉林医学》2004,25(12):88-88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综合征.其特点是伴有异常的睡眠倾向.包括白天过度嗜睡、夜间睡眠不安和病理性REM睡眠即白天过度嗜睡、猝倒和少见的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本病并不多见,国外报告在0.02%-0.06%.国内少见报告。笔者曾遇见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时间数分至1h,持续时间不超过24h。TIA的发病率并不低,正常人群中每1000人每年发病为0.31~0.64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指数递增,75岁以上年发病率达2.93例1000人。TIA的积极防治对于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TIA的病人当中90%血管病变发生在颈动脉系统,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一过性的黑朦,半身麻木等颈动脉系统的症状。有7%的病人病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病人数量不多但危害较大:临床可以没有特异…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纳络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纳络酮在新生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相关机制。方法选择44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纳络酮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纳络酮治疗组:予纳络酮0.2mg加10%葡萄糖40ml 4 h滴完,1次/d,连续4 d。丹参治疗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3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4 d。各组与治疗前后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述因子,比较它们的差异。结果纳络酮治疗组4d后,患儿NBNA评分明显改善,血浆IL-6和CRP比丹参治疗组明显降低。结论纳络酮治疗HIE与其抗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