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妊娠期危及母儿安全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妊娠期母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常累及心、脑、肝、肾和胎盘等重要器官,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凝血机制障碍、头痛、胎儿生长受限等。近年来,人们对PE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具体病因仍不十分明确。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适时终止妊娠,积极器官支持,有效的改善母儿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和子宫腺肌病在不孕症患者腹腔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腹腔局部细胞因子在EMT和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疑似EMT和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行腹腔镜手术者86例,采用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所有研究者腹腔液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白细胞介素(IL)-6、10、17的含量,并分析细胞因子含量与EMT分期的关系.结果:按手术与病理结果最终纳入病例共57例,分为4组:Ⅰ~Ⅱ期EMT 13例(EMT轻度组)、Ⅲ~Ⅳ期EMT 14例(EMT重度组)、子宫腺肌病13例(子宫腺肌病组)、EMT与子宫腺肌病并存17例(并存组).正常盆腔26例(对照组).除IFN-γ外,TNF-α、IL-6、IL-10、IL-17、VEGF 5种细胞因子在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细胞因子在组间两两比较:①EMT轻度组及重度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MT轻、重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子宫腺肌病组5种因子均与对照组相似(P>0.05),TNF-α、IL-6、IL-17 3种因子低于EMT轻度组及重度组(P<0.05),VEGF低于重度组(P<0.05);③并存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组和对照组(P<0.05),而与EMT轻、重度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T患者盆腔局部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导致盆腔内环境的改变可能干扰正常生殖过程.子宫腺肌病不孕的原因可能有别于EMT,与盆腔局部内环境细胞因子无关.  相似文献   
43.
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但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规范应用。本共识由国内相关领域疼痛学专家共同编写,对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应用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40例,B组42例。A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3周、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A组治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B组治愈2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3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13,P=0.189)。A组有3例、B组有5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椎旁注射部位不适感,B组有4例患者在超短波治疗后出现腰部皮肤不适感。结论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安全可行,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优于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注射乙醇或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应。方法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39例,女53例,年龄37-84岁,病程1-14年,随机分为2组。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和颅后窝,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中CT引导穿刺的方向并确认针尖的位置,经造影确保穿刺针准确位于神经节内,A组向三叉神经半月节注射神经破坏药乙醇,B组注射阿霉素。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31例和36例完全无痛,13例和6例未缓解,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阿霉素的疗效优于乙醇。  相似文献   
46.
郭玉娜  关婷 《上海医学》2003,26(10):753-754,T001
随着妊娠进展 ,胎盘滋养层细胞不断成熟和分化。ki6 7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同样为细胞增殖的一种标记 ,其表达和合成与细胞周期有关 ,但与PCNA略有不同 ,在细胞凋亡中细胞周期S、G2、M期均有表达 ,而G0期缺如。本研究同时检测 80例不同妊娠时期、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及过期妊娠、低体重儿胎盘组织中ki6 7的表达 ,以期为进一步探索人类妊娠时胎盘组织的机制提供有益的线索。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 :收集 1998年 11月~ 1999年 6月我院及广州军区总医院 80例患者的胎盘组织 ,孕周 8~ 4 3周。其中 10例孕 8~ 10周绒毛…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孕妇血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SOCS)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确诊的40例子痫前期孕妇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同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无妊娠并发症的40例孕妇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血清中SOCS3、TNF-α、IL-10的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血清中SOCS3的mRNA含量分别为38 ±6、100±16;IL-10的mRNA含量分别为41±7、100±15;TNF-α的mRNA含量分别为226±40、100±19;(2)观察组孕妇血清中SOCS3、IL-10的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TNF-α的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孕妇(P <0.05);(3) SOCS3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分别与TNF-α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分别与IL-10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SOCS3含量显著降低,进而导致抑制Th1型细胞因子TNF-α表达和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10表达的作用减弱,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156例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复合表面麻醉组(LP组,n=78),胃镜检查前患者含服2%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 mL,表面麻醉后缓慢静脉注射小剂量丙泊酚(0.8~1.5 mg/kg),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再进行胃镜检查;单纯丙泊酚麻醉组(P组,n=78),静脉缓慢注射丙泊酚(1~1.8 mg/kg),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进行胃镜检查.记录胃镜检查前、检查中和检查后的血氧饱和度(oxyhemoglobin saturation,SpO2)、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的变化,记录检查中呛咳反应和体动的发生率,以及检查后询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再次检查(复检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及治疗,未出现明显恶心呕吐、体动等症状,无呼吸抑制发生.2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组患者检查中出现呛咳反应和咽部不适明显少于P组(P〈0.05);LP组愿意接受再次胃镜检查的患者数,明显高于P组(P〈0.05);L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 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安全、舒适,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9.
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系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生率为1%~5%.孕妇的糖代谢可增加母婴围产期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且25%的GDM患者在多年以后可发生显性糖尿病.  相似文献   
50.
郭玉娜 《家庭医学》2005,(20):27-27
米非司酮为1982年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盈激素的新型抗生育药物。1992年在我国上市。为孕激素受体的拮抗剂,使盈激素在体内不能发挥作用。解除盈激素对子宫的抑制性,同时增加子宫对前列腺素(PG)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