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单独应用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腰椎手术中脊神经根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共纳入246例腰椎病变在L2~S1节段之间且≤2个连续运动节段行单独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的手术患者,男129例,女117例;年龄16~75岁,平均50.3±16.4岁。记录术中发生爆发性肌电活动、连续性肌电活动和自发性肌电活动的患者、相对应的手术操作、处理方法和转归。比较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统计所有患者中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和假阴性的病例,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的有效性。结果:术中监测时间80~140min,平均115.0±17.7min。所有患者中共有49例监测报警,爆发性肌电活动19例,连续性肌电活动27例,自发性肌电活动3例。其中,神经根牵拉过度28例,停止牵拉或减轻牵拉力度,肌电活动逐渐恢复正常;椎间融合器或植骨块植入挤压神经根8例,移除并改变植入角度避免挤压神经根,其中6例肌电活动逐渐恢复正常,2例转变为自发性肌电活动;椎弓根螺钉置入错位刺激神经根9例,移除并改变置钉轨道及角度,其中8例肌电活动逐渐恢复正常,1例右侧L5神经根支配肌肉仍有连续性肌电活动,术后右侧足背伸肌力减弱;4例患者探查未见刺激或损伤因素,肌电活动持续至手术结束,其中1例右侧S1神经根功能受损,术后右侧足底麻木;其余47例患者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所有患者中197例未报警,术后1例左侧L5神经根功能受损,左侧胫前肌和背伸肌肌力0级。在阳性患者中,真阳性46例,其中2例术后神经功能受损;假阳性3例,阳性预测值为93.88%。在阴性患者中,真阴性196例,假阴性1例且术后神经功能受损,阴性预测值为99.49%。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的敏感性为97.87%,特异性为98.49%。结论:应用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L2~S1水平的手术可以减少神经根相关损伤,因其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神经根功能的瞬间改变做出及时反馈,可作为腰椎手术中较为有效的神经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评估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颈椎感染患者,其中化脓性颈椎感染10例,结核性颈椎感染35例,布鲁杆菌颈椎感染7例,不明原因颈椎感染6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17~79岁,平均(62.7±12.4)岁。术后采用Eck植骨融合和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 术后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4.9±6.4)个月。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bar{x}$±s”表示,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颈部VAS评分术前平均为(5.3±0.8)分,术后1个月为(2.3±0.8)分,术后6个月为(0.9±0.5)分,末次随访为(0.6±0.5)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P=0.00)。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1.0±0.9)分,术后1个月为(13.6±1.0)分,术后6个月为(15.6±1.0)分,末次随访为(15.9±0.8)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0, P=0.00)。36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植骨融合手术节段基本达到Ⅰ级融合。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声嘶,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随访观察1个月后痊愈。2例化脓性颈椎感染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切口感染,经再次清创后痊愈。随访期间本组患者均未产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现象。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感染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疗效确切,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75岁,58 kg,"发现颈部包块30年,增大3月,伴通气不畅"收治入院。体检:病人不能平卧,呼吸时可闻及响亮哮鸣音,颈前正中可见一巨大包块约130 mm×100 mm×80 mm,吞咽时活动差,质硬,气管不能触及。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对小儿OSAHS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小儿OSAHS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雷米芬太尼(L组),每组2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苏醒时间(停药到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停药到拔出气管导管时间)。结果 L组苏醒期躁动明显多于S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而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S组长于L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预防小儿OSAHS手术后苏醒期躁动比雷米芬太尼更确切,更有优势,在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上长于雷米芬太尼,但苏醒后病人安静、平稳更符合舒适化医疗要求。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 NSCs)复合多肽自组装凝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造模后1周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DMEM/F12对照组(n=12)、NSCs移植组(n=12)和NSCs-凝胶移植组(n=12).通过不同时间点BBB评分、病理组织学、免疫荧光技术评价脊髓损伤的修复.结果 移植后2周开始3组大鼠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6周,病理切片示C组大量再生的神经纤维桥接脊髓断端,胶质瘢痕不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示C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NF-200双标阳性细胞比例(24.83±1.47)%明显多于B组(6.83±1.47)%(P<0.01),但B组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比例(42.17±2.71)%明显多于C组(34.33±4.63)% (P<0.01).结论 自组装多肽凝胶能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复合移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6.
严重的创伤不仅给伤者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同时对伤者的心理也造成严重的创伤。合理的急救措施,不仅能使伤者生命得到保障也使伤者的心理得到极大的安慰。车祸现场的的救治首要任务是缓解患者的疼痛,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以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帕瑞昔布钠复合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不仅能使伤者疼痛减轻,同时也可以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在车祸现场的救治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应用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监测替代Allen′s试验用于昏迷患者桡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脑外伤重度昏迷患者,分别行 SpO2监测桡动脉穿刺前尺、桡动脉通畅情况;并且在动脉穿刺后10 min及拔除桡动脉导管后10 min用SpO2监测尺、桡动脉通畅情况.结果 桡动脉穿刺术前30例患者行SpO2试验均为阴性,予以桡动脉穿刺.动脉穿刺后及拔除桡动脉导管后用SpO2试验监测也为阴性,穿刺侧肢体末梢循环良好.结论 SpO2监测可替代Allen′s试验用于检查重度昏迷患者尺、桡动脉通畅情况,以决定患者行桡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的可性性,且不需要患者配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胃镜检查的年龄大于70岁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T组TCI丙泊酚0.5-1.8 μg/ml和雷米芬太尼0.5-1.0 ng/ml;S组根据经验静注丙泊酚1.5-2.0 mg/kg诱导,继以4 mg/s静注维持,术中出现呃逆、体动时酌情追加丙泊酚.记录围麻醉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药用量和苏醒时间.结果 T组术中循环较S组平稳.T组丙泊酚用量少于S组[(61.5±21.3)mg vs.(98.4±31.2) mg],苏醒时间明显短于S组[(62±38)s vs.(426±57)s](P<0.05).两组都未出现严重呼吸抑制.结论 与单用丙泊酚比较,采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能改善麻醉效果,减少丙泊酚用药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59.
背景:钉棒系统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重建和稳定脊柱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内固定材料.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器械内固定治疗、植骨融合与前路手术的选择常有争论. 目的:观察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的效果,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胸腰骶椎结核患者47例,按手术方案分为2组,后路组27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前路组2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利用 Frankel 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脊髓损伤和恢复情况;应用 X 射线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obb 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植骨于10-18个月内均获融合,Frankel 分级明显改善.2组患者 Frankel 分级改善情况及 Cobb 角、血沉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应根据脊柱结核的类型、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造成的脊柱稳定性改变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注射(TIVAI)模式输注右美托咪定预防低位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ASAⅠ~Ⅱ级、行低位硬膜外麻醉的60例患者按单盲随机原则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TIVAI模式输注右美托咪定,诱导量为0.8μg/kg,在15 min内输注完,维持量为0.2μg.kg-1.h-1,持续到手术终止;对照组以同样形式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结果:对照组寒战发生率及发生寒战的程度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在手术结束时诉麻醉期间有不舒适感觉者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其中需要干预缓解者占36.7%。结论:TIVAI模式输注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地预防低位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发生,患者平静、舒适,符合现在舒适化医疗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