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495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观察bFGF和硫糖铝对扩张皮瓣成活长度及回缩率的影响 ,采用小猪制作持续扩张动物模型 ,同时注入bFGF加硫糖铝(实验Ⅰ组 )、bFGF加生理盐水(实验Ⅱ组 )和生理盐水 (对照组 )。扩张结束后第 3天制作扩张皮瓣和正常任意皮瓣。结果显示 ,实验Ⅰ组皮瓣存活长度大于对照组和正常任意皮瓣 (P <0 0 5 ) ,皮瓣早期回缩小于对照组 ,大于正常皮瓣 ,术后 8周皮瓣有增宽趋势 ;实验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研究表明 ,bFGF和硫糖铝能增加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 ,降低皮瓣回缩率。  相似文献   
72.
用脐胸皮瓣修复前臂创面9例的临床经验。皮瓣面积最大为8.5×28cm,最小为7×16cm,全部成活,效果良好。认为应用脐胸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前臂创面有以下优点:①肢体贴胸固定时位置比较舒服。②皮瓣切取面积大。③供瓣区多能直接缝合,且位置比较隐蔽,对受区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8在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组织继发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复制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分别于0,2,6,12,24h采集组织标本,用PER反转录扩增的方法检测组织中CD18mRNA,进行半定量测定.了解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随撕脱时间的延长而升,12h左右达峰值,此后随时间的延长而略有下降。②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二者差异显著。结论:黏附分子CD18在皮肤撕脱伤早期,表达明显增高,其高表达可能是早期造成撕脱皮瓣继发性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临床皮肤撕脱伤的救治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rhEGF凝胶促组织扩张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凝胶在间断恒压皮肤扩张术中局部外用的临床可行性。方法:以本中心施行头皮扩张术的20位患者48个扩张器为研究对象,自身对照,随机分为3组,扩张同时分别外用含有2%氮酮的不同浓度的rhEGF凝胶,即10μg/g、5μg/g和不用药对照组,观察在60mmHg压力下相同时间内的注水速度和注水量,从而反映组织扩张速率。结果:10μg/g组的注水速度和注水量大于对照组(P<0.05),5μg/g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hEGF凝胶可外用于皮肤扩张术中,能有效地缩短扩张时间,但rhEGF浓度不应低于10μg/g。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IFN-γ抑制兔耳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中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变化,探讨PKC的信号作用。方法兔耳伤口或瘢痕组织内使用IFN-γ,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伤后3、6d、上皮化时(11~16d),上皮化后14、30和45d瘢痕组织的PKC活性,并观察上皮化时间和瘢痕变化。结果肉芽组织、周边组织和瘢痕组织的PKC活性伤后持续升高(P〈0.01),IFN-γ没有改变PKC活性(P〉0.05,)但延迟创面愈合约1.5d(P〈0.01),并抑制瘢痕增生(P〈0.05)。结论IFN-γ抑制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的作用不经PKC介导;PKC活化与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76.
整形外科内镜手术器械的管理与保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内镜观察、诊断体内组织病变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Dubois、Mouret等分别应用腹腔镜进行阑尾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开创了内镜微创外科技术治疗的先河。由于该技术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术后恢复快、手术瘢痕小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学科之中。1992年内镜技术首先引入整形外科用于额部除皱术及眉提升术,以后逐渐扩展到隆乳术、皮瓣剥离、扩张器植入术等手术,渐渐地形成了内镜整形外科嘲。内镜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器械的功能完善。内镜的内部结构纤细精巧,而且价格昂贵,因此正确地使用与保养对于顺利完成手术、减少器械的损耗、保证器械的功能稳定、预防交叉感染等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bFGF和硫糖铝在扩张术中局部应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白色小猪9只,自身对照,分为实验Ⅰ、Ⅱ、Ⅲ组,对照组,扩张术中分别注入bFGF和硫糖铝、bFGF、硫糖铝、生理盐水。各动物于术后第1~14天取出扩张器后6周取材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持续恒压扩张术同时加用bFGF和硫糖铝后,表皮层基底细胞增殖更早更明显,尤其以第3天最为显著,14d基底细胞增殖指数最低但也高于对照组(持续恒压扩张组);真皮层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汗腺上皮细胞增殖更明显,早于对照组,7d达高峰,14d明显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6周基本恢复正常。实验Ⅱ、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bFGF和硫糖铝联合局部应用于扩张术,促细胞增殖作用强,从而在扩张早期有效地诱导皮肤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皮肤软组织生物性生长。  相似文献   
78.
目的:克隆P-selectin糖蛋白配体-1的基因,表达和纯化其Ig融合蛋白。方法:RT-PCR法克隆出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CD162)cD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DEAD-Dextran法转染COS7细胞,上清经纯化后,分别使用WesternBlot和流式细胞仪鉴定CD162-hIgFc融合蛋白的性质和活性。结果:RT-PCR克隆出801bp的CD-162cDNA片段,插入载体构建出pIg-CD162,将其转染COS7细胞后获得CD162-hIgFc融合蛋白,分子量为74KD。WesternBlot证实其为CD162-hIgFc融合蛋白,流式细胞仪证明获得的CD162-hIgFc融合蛋白能够识别血小板表面的CD62P。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CD162-hIgFc融合蛋白,为进一步探讨P选择素与其配体CD162之间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9.
皮肤伸展术中新增皮肤来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皮肤伸展术中“额外皮肤”的来源及所占比例。方法:健康的白色家猪9只,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左右侧分别为实验及对照组。实验侧采用自制外向型皮肤牵张装置进行皮肤牵张,对照例不予牵张。分别观察牵张前和牵张1周后皮肤弹性变化和机械蠕变的变化及缝合后1,2,3,4,5,6,7周生物性增长面积,计算三者的比例。结果:实验组牵张前后皮肤弹性由12.32%±2.40%下降至2.64%±0.69%。增生面积中所占比例:机械蠕变51.94%±6.23%,弹性伸展13.65%±5.17%,生物性增长34.44%±2.74%。结论:皮肤伸展术的新增皮肤的来源中不仅有皮肤弹性变化和机械蠕变性变化,还有生物性增长的面积。伸展术引起了皮肤组织的生物性增长,约占新增面积中的34%,在伸展术后2—3周皮肤增生较明显。  相似文献   
80.
磷酸化ERK在扩张皮肤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扩张皮肤表皮中的分布情况,探讨皮肤扩张机理。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ABC法,对人不同扩张区皮肤和正常皮肤磷酸化ERK的分布和表达进行定性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扩张皮肤和正常皮肤表皮基底层都有磷酸化ERK的表达和分布,但扩张皮肤中的磷酸化ERK的分布和表达较明显,染色较深且密,部分阳性细胞呈多层排列,有散在的增殖闭区;(2)扩张皮肤的顶部和侧部差别不十分明显,而侧部和顶部与基底部有一定的差别,基底部染色较深,多为细胞核着色。(3)经图像分析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肤和扩张皮肤以及扩张皮肤的不同部分的相对灰度值和阳性细胞密度,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察结果。结论:扩张皮肤表皮细胞磷酸化ERK增加,推测磷酸化ERK可能在扩张皮肤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扩张刺激的作用下,表皮细胞内的ERK被大量激活,随即激活下游分子,进而引起细胞的增殖,最终实现皮肤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