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493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常规应用植皮或单纯的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从美学角度讲存在一定的缺点.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头面部外伤性缺损早期修复中的应用情况.方法:①对象:选择2005-09/2007-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住院的部分外伤性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5~51岁.面部缺损4例,头皮缺损7例,面部并头皮缺损4例,缺损面积3 cm×5 cm~ 7 cm×11 cm.②方法:积极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加强局部创面处理,待全身情况稳定、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情况下,行清创、刃厚植皮术,覆盖除骨外露以外所有创面.同时或延期于缺损周围正常组织下埋置一至数枚容量不等(80~450 mL)的扩张器.皮片成活并稳定后,开始扩张器注水,约两三个月注水完成后行扩张器二期术,切除骨外露周围不稳定的瘢痕组织(包括早期植皮部分),用设计的扩张皮瓣覆盖缺损,完成修复.结果:1例头皮扩张器在扩张后期出现了外露,及时进行二期手术修复缺损.所有患者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短期内均得到了有效修复,2例患者在二期术后出现了轻度的器官移位,术后半年症状消失,所有病例无瘢痕性秃发发生.结论:皮肤扩张可用于头面部外伤性缺损的早期修复,合理的选择、正确的应用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大鼠异体皮瓣移植后不用免疫抑制剂情况下移植物坏死的主要原因.方法 实验分为3组,每组受者均为8只,以股动、静脉为蒂进行下腹部皮瓣移植.A组:以BrownNorway(BN)大鼠为供者,Lewis(LEW)大鼠为受者,移植术后2周内使用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4mg·kg-1·d-1腹腔注射;B组:以BN大鼠为供者,LEW大鼠为受者,移植后不使用任何药物;C组:为LEW大鼠自体移植对照组,术后不使用任何药物.术后观察各组移植物的大体变化,并取移植物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各组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A组自术后17 d起,陆续出现皮瓣红斑,表皮脱落,真皮及皮下组织则最后坏死;B组受者排斥反应进展迅速,表皮不出现脱落现象,皮瓣直接完全发黑、坏死.C组移植物长期存活,未见排斥反应征象.A、B两组从出现排斥反应迹象到组织完全坏死的时间分别为(16.7±3.0)d和(5.4±1.1)d.病理检查显示:A组表皮组织首先被排斥,真皮和皮下组织由于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而坏死.B组则为移植皮瓣真皮下血管网内皮细胞坏死,血管栓塞,皮肤内细胞缺血而坏死.结论 微血管栓塞是大鼠异体皮瓣移植后不应用免疫抑制剂情况下移植物坏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从2006年至2009年,包括我们的论文,《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共有4篇有关异体颜面移植的论著发表。对此4篇论文进行研读后,结合我们的经验,提出目前异体颜面移植临床开展应用面临网个最主要的关键问题,即供受体的选择、外科技术、心理问题及免疫治疗问题。以此为观点,我们撰写的Comment于2009年7月14日发表在《Lancet》杂志上。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明胶微球对SD大鼠背部任意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复合bFGF明胶缓释微球,将其注射于大鼠背部任意皮瓣,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bFGF微球组(A组)、bFGF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术后7天分别进行皮瓣存活率、新生血管计数的检测。结果:术后7天皮瓣的存活率分别为(65.42±2.19)%,(54.38±4.52)%,(45.43±2.71)%,微球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存活质量最好;皮瓣内新生血管计数分别为28.75±2.36,21.28±3.82,18.68±5.44,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bFGF缓释微球可以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皮瓣存活率。  相似文献   
55.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并手术切除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并手术切除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经验。方法:本组287例患者,其中血管瘤134例,血管畸形153例。先用平阳霉素混合液进行瘤体腔内注射,每一进针部注入2-3ml混合药物。对血管瘤患者行多点注射,至瘤体稍发白为宜。一般经3~5次注射后进行手术治疗。对部分未能完全切除或完全切除后有可能导致严重继发畸形的患者,则于术中和术后继续应用平阳霉素治疗。结果:205例经平阳霉素注射后直接切除治愈(71.43%),72例经术后3~5次注射治愈(25.09%),有效8例(2.79%),无效2例(0.70%),总治愈率为96.52%。注射平阳霉素后发热21例,局部溃疡形成8例,术区血肿7例,伤口边缘局部愈合不良5例,经换药、血肿清除、对症处理等未影响最终治疗效果。结论: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并手术切除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提高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6.
双平面隆乳术在矫治小乳症并乳房下垂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讨论双平面隆乳术在矫治小乳症并乳房下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2例患者,4例哺乳后乳房萎缩并松垂行单纯双平面隆乳术,18例小乳症并乳房Ⅰ度至Ⅲ度下垂行双平面硅胶假体隆乳及乳房下垂矫正。结果:22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2个月,平均6.5个月。20例(40只)乳房形态良好,无假体移位、包膜挛缩及畸形。1例(2只)Ⅲ度乳房下垂者因悬吊不够,9个月随访时仍呈现Ⅰ度下垂。1例(1只)乳房硬化,为BakerⅢ。讨论“双平面”法隆乳术,即假体同时位于两个平面(部分位于乳腺下,部分位于胸大肌下),此方法适用于各类乳房,能避免“双乳房”畸形,术后乳房下部形态美观。  相似文献   
57.
创面的再上皮化是一个以角质形成细胞为主导的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能否实现再上皮化对创面愈合的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延迟再上皮化的过程往往会导致伤口愈合不佳,甚至发生病理性瘢痕或慢性难愈性创面.  相似文献   
58.
应用额肌肌皮瓣,作为一种带蒂岛状瓣修复额部缺损,有许多优点。在较小的或中等范围的额部病变切除术后,可立即应用额肌肌皮瓣修复额部缺损,甚至可应用该皮瓣修复鼻缺损。由于额肌岛状肌皮瓣含有完整的神经侧束,就有可能携带一些感觉神经,使修复部位感觉恢复。我们在较小的或中等的额部病变切除术后,应用带蒂岛状瓣修复缺损,发现额肌肌皮瓣是一种可靠而又实用的可供选择的修复方法;这种皮瓣可在一期手术中立即完成,并发症低、而且能尽快的修复外形、操作简单、易行。有两例术后早期,岛状瓣内出现轻度的静脉充血,但最后治疗效果也很理想。经验…  相似文献   
59.
扩张后皮肤软组织收缩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扩张后皮肤软组织的收缩机理。方法 用白色小家猪制作皮肤扩张动物模型,扩张后采集组织标本,作组织收缩率测量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真皮和纤维包膜是导致收缩率增加的主要部位。扩张后皮肤软组织中弹力纤维、肌成纤维细胞增生,肌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平滑肌肌动蛋白明显增加。结论 弹力纤维、肌成纤维细胞、多种细胞内平滑肌肌动蛋白增加是引起组织收缩特性增强的主要原因。结果提示,扩张后皮瓣保持一定张力有利于对抗组织回缩。  相似文献   
60.
为观察bFGF和硫糖铝对扩张皮瓣成活长度及回缩率的影响 ,采用小猪制作持续扩张动物模型 ,同时注入bFGF加硫糖铝(实验Ⅰ组 )、bFGF加生理盐水(实验Ⅱ组 )和生理盐水 (对照组 )。扩张结束后第 3天制作扩张皮瓣和正常任意皮瓣。结果显示 ,实验Ⅰ组皮瓣存活长度大于对照组和正常任意皮瓣 (P <0 0 5 ) ,皮瓣早期回缩小于对照组 ,大于正常皮瓣 ,术后 8周皮瓣有增宽趋势 ;实验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研究表明 ,bFGF和硫糖铝能增加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 ,降低皮瓣回缩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