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用GM-CSF和 IL-4在体外诱导高纯度CD14+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改进传统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方法,用GM-CSF(150ng/ml)和IL-4(80U/ml),在体外经7d从健康人外周血中诱导出了大量高纯度DC,其高表达HLA-I、HLA-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同时还高表达其前体单核细胞的特异性标志CD14分子,显示出成熟 DC的特征。这些CD14^ DC能强烈诱导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其内吞能力在第3天达最高,之后明显下降。此结果丰富了DC的类型,并为CD14^ DC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2.
树突状细胞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后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用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的DC诱导肝癌特异性T细胞。方法 在体外用GM-CSF和IL-4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使其分化为高纯度树突状细胞(DC)。用负载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可溶性抗原的DC诱导自身淋巴细胞。结果 诱导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大于1.5,表面CD56分子表达下降,CD3^ T/CD4^ T和CD3^ T/CD8^ T细胞比例增加,以CD3^ T/CD4^ T细胞比例增加最为明显。CD4/CD8比例由诱导前的0.84增加为1.04,活化前后γδ比例没有改变。活化后的淋巴细胞不但可杀伤SMMC-7721细胞,同时还可不同程度的杀伤其它3株肝癌细胞。另外,诱导7d的DC可不同程度的抑制4株肝癌细胞和胃癌细胞。结论 实验结果为肝癌DC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3.
树突状细胞 (DC)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调节剂。DC的一重要特征是通过交叉呈递使外源性抗原进入MHCⅠ类途径 ,从而将外源性的蛋白质抗原呈递给CD8+ T细胞 ,以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CTL。本文从主要的交叉呈递细胞DC入手 ,阐述了影响交叉呈递的因素 ;交叉呈递中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交叉呈递的最终结果交叉激活和交叉耐受。对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疫苗研制和维持外周耐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用负载hAFP 218-226位LLNQHACAV九肽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自身淋巴细胞,使之活化为肝细胞癌(HCC)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并特异性杀伤HCC细胞。方法 在体外用GM-CSF和IL-4诱导HLA-A2^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使其分化为高纯度DC。用负载hAFP 218-226位LLNQHACAV九肽的DC诱导自身淋巴细胞,使之成为HCC特异性CTL。结果 诱导的DC分泌较高水平的IL-12(17.6-21.5pg/ml),其中以第7天为最高(21.5pg/ml),经DC和DC负载AFP表位肽后活化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水平均比在IL-2条件下培养的未活化淋巴细胞高。L929细胞死亡百分率分别为80.65和11.6%;经DC和DC负载AFP表位肽后活化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分别为20.5pg/ml和46.9pg/ml,经DC活化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大于3。活化后的淋巴细胞不但特异性杀伤HLA-A2^ 的HCC细胞HepG2和负载AFP表位肽的T2细胞,而且还不同程度杀伤HLA-A3^ HCC细胞Alexander和其它表型HCC细胞,对NK细胞敏感的靶细胞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也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结论 负载hAFPHLA-A2限制性CTL九肽的DC对表达AFP HCC的研究和治疗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5.
目的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技术,设计河豚毒素(TTX)小分子拮抗肽,分别用免疫学方法和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技术,对TTX的空间结构进行了优化;用分子对接确定了TTX关键位点;用分子模建设计了3个能与TTX结合的小分子拮抗肽;分别用竞争ELISA进行免疫学筛选;用动物实验进行中和活性测定。结果成功设计了3个针对TTX的小分子拮抗肽并进行了多肽合成,用竞争ELISA筛选到针对TTX的小分子拮抗肽P2,拮抗肽P2浓度与TTX的结合能力成正比。动物实验中,针对TTX的小分子拮抗肽P2对注射2.5倍半数致死剂量TTX昆明小鼠的保护率为25%,起到了一定解毒效果。结论获得了能与TTX特异性结合的中和性小分子拮抗肽,TTX浓度达到4.05μg/mL(LD50的2.5倍),TTX拮抗肽P2对实验组小鼠的保护率为25%。  相似文献   
116.
目的:了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 EAU)不同进展阶段小鼠T细胞动态变化,对葡萄膜炎治疗方案的优化及疗效评价提供指导。

方法:用CFA+PTX+IRBP对6~10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后肢及尾部皮下进行三点免疫建立EAU模型,于免疫3,7,14,21,28d取外周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

结果:用特异性抗原IRBP免疫后,EAU疾病在第14d左右产生,在第21d达最高峰,以后开始逐渐缓解。随着EAU疾病的发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3+辅助T细胞数量均有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加更为明显,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第21d达到高峰,第28d开始下降,CD4+CD25+Foxp3+/CD4+CD25-Foxp3+比值从第3d开始逐渐增加,到第21d达到高峰,从第28d开始下降。

结论:EAU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密切相关,CD4+CD25+/-Foxp3+Treg细胞为阐明EAU的缓解机制、预防和治疗人类葡萄膜炎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7.
肿瘤细胞DC疫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肿瘤细胞为基础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主要有:肿瘤细胞抗原肽DC疫苗、肿瘤细胞溶解物DC疫苗、凋亡的肿瘤细胞DC疫苗和肿瘤细胞与DC融合的杂交疫苗,这些DC疫苗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增添了新内容,并在部分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显示出了DCU凤苗在恶性肿瘤等疾病治疗中的巨大前景。  相似文献   
118.
郭建巍  冯健男  马骢  扬霄鹏  沈倍奋 《医学争鸣》2007,28(14):1275-1278
目的:实现基于中和性单抗4C13单链抗体的真核表达,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方法:用TRIzol提取抗ricin中和性单抗杂交瘤细胞4C13总RNA,扩增其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登陆GenBank;用Linker(GGGGS)3将VH和VL连接,用重叠延伸PCR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用脂质体转染293T细胞,对瞬时表达产物进行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中和性单抗杂交瘤细胞4C13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DQ389248和DQ389245,ScFv与ricin可特异性结合,培养上清原液和2倍稀释液的抑制率分别为33.7%和29%;ScFv在ricin浓度为0.01~0.005 ng/mL时可中和ricin 对SP2/0细胞的细胞毒,随着ricin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存活率逐渐减低.结论:研究结果为研制基于中和性单抗的其他ricin拮抗剂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9.
根据中药抗菌研究的现状,逐一介绍了生物碱类、黄酮类、皂甙类、挥发油、多糖类、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与鞣质等8种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及研究进展,以期为研制新的中药抗菌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