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15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6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54.
1982年以来,我们采用吡喹酮肛栓治疗脑囊虫病患者312侧,随访142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19例,年龄在10~62岁之间。一、本组合并皮下肌肉型囊虫病120例(占84.5%);治前有癫痫发作史者128例(占90.1%),有高颅压者78例(占55%),余为头痛、头晕、复视和精神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二、所用毗喹酮原粉由南京制药厂供应,经郑州化学制药厂加工制成吡喹酮肛栓。三、脑囊虫患者全部住院,分组进行治疗,第一组59例,采用毗喹酮0.5g的肛栓,连用8g为一疗程;第二组23例,用吡喹酮0.25g的肛栓,连用10g为一疗程;第三组60例,采用内含吡喹酮0.5g的肛栓,连用5g为一疗程。(三组均为每天早晚各一粒纳入肛门。)用药间隔时间均为2~3个月,一般用 相似文献
55.
周围神经损伤后 ,传统治疗方法是行外膜缝合。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 ,通过束膜吻合来改善其功能 ,仍不理想。近年研究表明 ,神经损伤后 ,其远端可以产生神经营养、神经趋化物质 ,能引导再生轴突准确地长入其远端正确通道。一、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发展概况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历史 ,大体可分三个时期。其中贯穿三种观点 ,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难以分开。(一 )接触诱导观点与机械力学时期 :193 4年 ,Weiss把血浆灌注到一种特别设计的框架内 ,血浆凝固后依框架的不同形态形成不同方向的张力线 ,将神经细胞移入其中进行离体… 相似文献
56.
57.
1.一般资料 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5岁~62岁,平均43.7岁,病程5个月不等,均来自结核高发人群.部位:左上臂后侧1例,左大腿外侧1例、后内侧2例,右大腿后侧1例,右小腿后侧2例,上下肢比例为1:6.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探讨药物含量对抗菌型纳米纤维膜释药行为、抑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电纺制备聚己内酯(PCL)/甲硝唑(MNA)纳米纤维膜(MNA占PCL的质量比为0、1%、5%、10%、20%、30%及40 wt%),对应编号P0、P1、P5、P10、P20、P30及P40。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不同载药量样品不同时间段的药物释放量。通过测量载药膜周围抑菌圈的直径来表征膜的抗菌性能。四唑盐比色法(MTT)测试测试细胞毒性。细胞计数Kit-8法(CCK-8)评价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不同膜表面粘附及增殖情况。通过兔皮下埋植,伊红苏木素(HE)染色切片及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膜的组织相容性及降解性能。结果药物释放具有1周内突释,后逐渐缓释的特点。药物含量5%以上样品1天后开始呈现抑菌圈,且持续抑菌时间达30天。随药物含量增加,抑菌圈直径增加。载药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其中P30的细胞相容性最好。加载药物能够提高组织相容性及降解速率。结论 PCL/MNA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P30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60.
目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有 :肝炎病毒B、C ,艾滋病病毒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 ,巨细胞病毒 ,细小病毒等。输血后肝炎的发病率为 1 0 %。在我们国家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普遍 ,筛选供血者HBsAg的方法不够灵敏 ,并且复检周期长 ( 1年 ) ,故漏检率较高。输血后肝炎中 ,乙型肝炎占 2 /3,丙型肝炎占 1 /3,国外输血后肝炎多为丙型肝炎。艾滋病与肝炎有着某些类似的传播途径 ,尽管现在已将艾滋病Ⅰ抗体检测作为供血者的常规检查 ,但自感染至抗体产生尚需半年以上 ,有些病毒日前尚未被列为常规检查。由此可见 ,异体输血的潜在危害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