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3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目的探讨去铁敏预处理对星型胶质细胞(AS)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S,建立去铁敏糖氧剥夺(OGD)模型,细胞分为:正常培养组、去铁敏预处理组(先给予去铁敏预处理,再给予去铁敏OGD)、OGD组(给予去铁敏OGD)。采用细胞活力测定、细胞核固缩比率、形态学改变评价去铁敏预处理后的保护效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去铁敏预处理后AS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HIF-1α和EPO的mRNA变化情况。结果去铁敏预处理组细胞形态保持良好,AS活力下降减轻为58%(OGD组25%,P<0.05),细胞核固缩百分比为38%(OGD组30%,P<0.0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体外培养的AS在预处理后出现HIF-1α和EPO蛋白表达。RT-PCR发现去铁敏化学缺氧能上调HIF-1α及EPO mRNA表达。结论去铁敏预处理有确切有效的抗缺氧损伤作用,这种效应与保护AS有关,其机制可能是去铁敏诱导了HIF-1α和EPO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82.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nstructed pelvis with modular hemi-pelvie prosthesis by finite element (FE) method. Methods A subject-specific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pelvis was established. Th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the same cadaveric pelvis. Eight points on the surface of cortical bone was determined. Both the same load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applied on the FE model and experiment. The stress by experiment (σ EXP)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train discs. Linear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with the stress predicted by FE model (σFEM) and experi-ment data to validate the FE model. A defect pelvic (with zone Ⅱ +Ⅲ in left hemi-pelvis) FE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assembled with the prosthesis.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n the eontra lateral hemi-pelvis was cal-culated by the reconstructed pelvic FE model (σR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normal pelvis (σNS). Also the comparison was clone at the resection level of the affected hemi-pelvis between normal pelvic FE model (σNR) and reconstructed model (σRR) both on medial and lateral cortical bone of the pelvis. Structur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whole set of implant. Results FE prediction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R2=0.87).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σRS and σNS (t=1.81, P=0.08). Regarding to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t lilac resection level,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σNR and σRR on the medial side (t=0.47, P=0.65). However, on the lateral side, σR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σNR (t=2.78, P=0.02). The peak stress of the prosthesis was about 183 MPa located at the conjunction of the acetabulum and the iliac fixation part. The main load conduction path on the prosthe-sis was at the posterior side of column portion part of the iliac fixation. Conclusion Reconstruction with modular hemi-pelvic prosthesis could recover the pelvic biomechanics with rational mechanical design.  相似文献   
83.
目的 了解骨肉瘤肺转移的预后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治疗的99例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91个月,平均24.45个月.其中男65例,女34例;确诊时年龄7~68岁,平均20.39岁.患者均接受原发部位肿瘤切除治疗,93例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6例因经济原因而未行其他辅助治疗.16例患者在就诊时即存在肺转移;47例在接受治疗期间发现肺转移,36例在随访期间发生肺转移.就发病年龄、肺转移数目、肺转移发生时段、合并其他部位的转移、原发肿瘤对化疗的反应、肺转移治疗等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从确诊骨肉瘤到发现肺转移时间为0~74个月,平均9.05个月.患者确诊骨肉瘤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累计一年、两年及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7.4%、56.8%、23.4%.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骨肉瘤肺转移影响生存的有效预后因素为肺转移发生的时段及针对肺转移病灶的治疗;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肺转移发生的时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他因素如发病年龄、肺转移数目、合并其他部位的转移、原发肿瘤对化疗的反应等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移发生较晚且积极干预的骨肉瘤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对肺转移瘤进行积极的手术切除和辅助化疗能有效延长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疗效.方法 从1998年10月至2008年11月我科诊治7例骨血管源性恶性肿瘤患者,包括5例血管内皮瘤和2例血管肉瘤.男4例,女3例;年龄19~76岁,平均42.6岁.1例为多中心病变,6例为单中心.1例病变位于椎体,其余6例位于四肢骨.所有患者均以局部疼痛就诊,病变影像学表现均为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血管肉瘤伴有软组织包块.1例脊柱病变接受边缘切除和术后放疗,5例接受广泛切除重建或截肢术,未行放化疗,另外1例放弃治疗.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平均随访40个月(1~89个月).结果 股骨上段血管肉瘤患者半盆截肢后于术后17个月死于肺和内脏多发转移.脊柱血管内皮瘤患者术后3年死于其他原因.胫骨上端血管内皮瘤患者术后6年出现局部软组织复发,予以再次完整切除.保守治疗的患者带瘤生存,其他3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骨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主要根据病理学检查确诊,同一解剖部位的多中心病灶对诊断有一定特异性.手术广泛切除为治疗四肢病变的主要手段,椎体病变瘤内刮除后可辅以术后放疗.血管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85.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7年8月我院共完成骶骨肿瘤切除手术314例,其中179例在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出血下完成骶骨肿瘤切除手术,男性97例,女性82例,年龄21~76岁,平均55岁.脊索瘤58例,骶骨转移癌42例,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25例,骨巨细胞瘤21例,骨髓瘤6例,尤文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畸胎瘤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其他良性肿瘤11例.其中肿瘤复发后再次手术患者61例,入院前曾接受过放疗21例.结果:术中出血量为450~8000ml,平均2650ml.19例(10.6%)患者因术后切口感染(5例)或切口皮肤缺血坏死愈合延迟(14例)进行二次手术清创缝合后愈合;2例(1.1%)术后出现动脉造影穿刺侧股动脉血栓,造成患侧下肢麻痹,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症状缓解.137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82个月,平均37个月.58例骶骨脊索瘤患者中,术中出血量≤3000ml者27例,局部复发10例(37.0%);术中出血量>3000ml者31例,局部复发18例(58.1%),术中出血量>3000ml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术中出血量≤3000ml者(P<0.05).结论: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手术时,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从而提高骶骨肿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合理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良性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岁,初次手术27例,外院治疗后复发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病变累及颈椎3例,胸惟25例,腰椎13例 14例患者术前行动脉造影,同时栓塞肿瘤节段血管.18例肿瘤只累及椎体的患者采用经前路肿瘤切除椎管减压术,前路植自体骨或人工椎体重建切除的椎体,并应用钢板螺钉固定;16例病灶同时累及椎体及附件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术中先行椎管后路减压,切除附件内肿物,并应用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术,后行前路椎体肿瘤切除手术;4例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肿瘤只破坏1~2个脊椎、没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3例椎体部分受累的患者行后路次全脊椎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行节段动脉栓塞组14例.平均出血约3100ml;未栓塞组27例,平均出血量约4500ml.2例复发的患者最终未能彻底切除肿瘤,术后行放疗,分刖随访35及29个月,荷瘤生存.其余39例患者中,36例(92.3%)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术后平均随访52.9个月,16例复发(41.0%).初治的27例患者9例复发(33.3%).其中单纯前路手术11例,复发6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2例,复发3例;全脊椎切除术4例,未见复发.12例外院复发病例7例再次复发(57.1%),其中2例因肿瘤发展,全身衰竭死亡.21例随访3年以上,其中13例末见复发,所有病例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折断.结论:对于脊柱骨巨细胞瘤,首次冶疗选择较为彻底的手术方案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目的 通过对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脱位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8例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3.8岁(16~41岁),均为原发性骨肿瘤,病理类型为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纤维肉瘤1例.包括股骨下段肿瘤6例,胫骨上段肿瘤2例.平均截骨长度为14.6cm.手术入路选择膝关节内侧入路,对于胫骨上端肿瘤患者,我们术中均游离腓肠肌内侧头覆盖于假体前方,将之与周围的肌肉筋膜缝合固定,以改善局部软组织覆盖.所选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旋转套筒长度为22.5mm (5例)和37mm (3例).结果 术后脱位时间为平均9.3个月(10天至2年),5例患者发生1次脱位,3例患者发生2次脱位.发生脱位后1例在麻醉下手法复位成功,7例患者最终行切开复位和(或)假体翻修术.发生脱位的患者均在手术后膝关节获得稳定.功能评价:应用MSTS 93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 93,MSTS 93)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脱位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5%±15.2%,复位术后为67.2%±15.9%.脱位前与翻修术后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脱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为假体设计、肌肉及软组织张力不足、术后膝关节不合理康复锻炼.我们认为,通过改进假体设计如增长旋转套筒长度及加装防脱位装置等,执行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术后功能康复计划、避免膝关节过屈等动作以预防脱位的发生.经切开复位及翻修术可获得膝关节稳定,并恢复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88.
原发恶性脊柱肿瘤刮除或分块切除后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并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保证足够外科边界的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可以减少肿瘤污染播散,被认为是根治性治疗脊柱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去铁敏(Desferoxamine,DFO)预处理后大鼠脑组织和体外培养神经元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表达的变化,探讨预处理是否对体内及体外的脑缺血损伤的具有保护效应。方法去铁敏预处理大鼠后不同时间点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术后24h后处死动物。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和计算梗死体积(TTC染色)评价DFO的脑保护效应,细胞活力测定评价DFO对缺氧缺糖条件下(oxygen-glucosede privation,OGD)皮层神经元的保护效应。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IF-1α和EPO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去铁敏预处理后2d,MCAO大鼠出现梗塞面积缩小,神经功能损伤减轻,在预处理后3d达到高峰,7d仍然有效,14d去铁敏预处理的保护效应消失。去铁敏对OGD神经元同样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与未进行预处理的神经元细胞相比,预处理后8h的细胞活力增加23%,12h增加34%,24h增加40%,36h增加48%,48h增加56%(P〈0.0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大鼠脑组织的HIF-1α和EPO在去铁敏预处理后3d及7d表达上调;皮层神经元细胞的HIF-1α和EPO在去铁敏预处理后36h及48h表达上调。结论去铁敏预处理有确切有效的脑保护效应,不仅可以预防脑缺血损伤,对体外培养的OGD皮层神经元细胞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脑神经细胞的HIF-1α和EPO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对老年痴呆卧床患者照顾者的行为干预效果。方法:将20名照顾者随机分成两组,各10名;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个体化照顾者示范性指导,注重照顾者健康宣教,加强对照顾者的监督管理;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照顾者具体行为干预较少。结果:干预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照顾者的照顾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加强了照顾者的责任心,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