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3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71.
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了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结果表明,与硝苯地平片相比,硝苯地平缓释片能选择性降低非构型高血压病人的夜间高血压,而对构型的夜间血压无显著影响。认为硝苯地平缓释片有改善高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本文描述了一种以 =3mm小直径半导体 PN结作为热传感器,测温范围 0~ 45℃,测量分辨率为 0.1℃ ,具有 64通道,用于测量医学实验动物体温的热源仪。由于采用两点总体温度标定方法,使硬件电路调整极为方便。采用这种标定方法是本仪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3.
化岩胶囊对骨肉瘤细胞系诱导调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化岩胶囊对成骨肉瘤细胞系U2 OS的诱导凋亡作用。将不同浓度的化岩胶囊作用于成骨肉瘤细胞系U2 OS,应用形态学观察、台盼蓝染色、流式细胞术、原位末端标记 (TUNEL)等方法 ,检测其对骨肉瘤细胞的诱导凋亡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显示化岩胶囊对U2 OS细胞有明显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的生产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 ,细胞周期分析出现G2 /M期阻滞、明显的凋亡峰 ,形态学表现细胞核碎裂、染色体凝聚的典型凋亡特征 ,并出现大量多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化岩胶囊诱导后细胞核中有广泛DNA断裂。表明化岩胶囊对骨肉瘤细胞有明显促凋亡作用。其作用表现出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4.
目的 通过对股骨近端良性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肿瘤学和功能学结果,探讨其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8年5月-2006年6月我中心手术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共88例,男性54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28岁.疾病种类主要包括纤维异样增殖症、骨囊肿和骨巨细胞瘤.手术方式:3例仅接受活检,17例行肿瘤病灶外整块切除,68例行病灶内刮除;其中54例进行了内固定,12例接受人工关节假体置换.结果 平均随访58个月,9例囊内刮除病例(9/85,11.7%)出现局部复发,包括6例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骨囊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巨细胞瘤;其中1例人工假体置换病例出现了深部感染,3例单纯病灶刮除、未行内固定患者出现术后骨折.术后MSTS93评分平均27.3分.结论 对股骨近端良性肿瘤进行适当的刮除植骨内固定通常可以达到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功能.人工关节置换可用于侵袭性或反复复发病例.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回顾以往行肱骨上段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病例,评价术后功能及并发症.方法 36例肱骨骨肉瘤病例实施保肢治疗,其中33例患者接受关节内肿瘤切除(Malawer Ⅰ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3例患者接受关节外肿瘤切除(Malawer Ⅴ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结果 36例患者术后的中位随访期限为3年半(1~9年).并发症:2例非骨水泥固定的患者于术后2~3年出现了假体的松动、旋转,由于功能尚可而没有进行翻修手术;1名患者于假体柄部出现骨折,经外固定后愈合.肿瘤的局部控制:4例(10.8%)在术后半年~2年内因局部复发而接受肩胛带离断手术,1例术后1年发生骨转移,6例出现肺转移.7例(19.4%)出现转移的患者中6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33例实施关节内肿瘤切除(Malawer Ⅰ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后肩外展30°~60°,MSTS功能评分平均约23分.3例肱骨近端肿瘤关节外切除(Malawer Ⅴ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MSTS功能评分平均在20分左右.结论 肱骨近端肿瘤切除后人工假体置换可以保留完好的肘关节和手部的功能,并发症较少.肱骨近端高度恶性肿瘤行关节内肿瘤切除后局部复发率并没有明显增高,提示对多数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可以进行关节内切除.  相似文献   
76.
阿替洛尔作为β受体阻断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病,但对β受体阻断剂能否保护心血管病靶器官避免损伤尚存争议。已知心血管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如在高血压时,往往伴随着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及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功能降低,纠正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及维持正常的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功能是减轻靶器官损伤的措施。因此,我们用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了阿替洛尔对选择性去窦弓神经(去窦神经或去主动脉神经)大鼠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BRS)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7月~2013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收治并获得随访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49例,男19例,女30例。年龄16~83岁。术前均有与血管瘤相关的局部疼痛或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其中16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为B~D级)。18例椎体后壁完整、无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31例椎体后壁不完整、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行开放手术。分析评估所有患者手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及疼痛症状缓解情况(VAS评分)。结果:1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h VAS评分由术前4.2±1.6分(2~8分)降至1.0±1.2(0~4分)(P0.01);随访58.7±34.3个月(14~127个月),16例无症状复发,2例症状复发并加重,经放疗后缓解。31例行开放手术者经后路手术19例,前路手术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术中出血量2270±1702ml(300~6000ml);术中1例出血量大,未行内固定术,其余30例均行内固定术,术后发生局部血肿2例,伤口感染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16例伴不完全截瘫患者14例脊髓功能改善1级或以上,15例术前存在局部疼痛或神经根刺激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4.8±2.0分(3~9分)降至1.3±1.7分(0~6分)(P0.01);1例术后半年死于其他疾病,其余30例随访76.3±42.1个月(14~191个月),4例复发,其中2例无症状,给予观察,1例有症状者放疗后缓解,另1例手术后缓解。结论:对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椎体后壁完整、无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可取得较好果;而对于椎体后壁不完整、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应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恶性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组织学特征,并评估在本中心治疗的恶性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在本院治疗的所有原发和继发恶性骨巨细胞瘤的病例,共44例,对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共有26例PMGCT和18例SMGCT患者;其中8例SMGCT为放疗后肉瘤变患者。在PMGCT,患者年龄从1~66岁(平均40.6岁);在SMGCT,患者年龄从22~67岁(平均39.9岁)。从诊断骨巨细胞瘤到诊断SMGCT的平均时间间隔在放疗后SMGCT组为12.8年(4~22年),在手术后SMGCT组为9.8年(2~28年)。在PMGCT组中,组织分类为骨肉瘤的有1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9例,纤维肉瘤4例。在SMGCT组中组织学分类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3例,骨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2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恶性骨巨细胞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6.9%。广泛切除有助于减少局部复发。[结论]恶性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预后很差的肉瘤。需要注意和良性骨巨细胞瘤相鉴别。广泛切除有助于减少局部复发,辅助化疗及局部放疗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中的作用,仍没有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动态血清降钙素原(PCT)监测在指导优化脑出血发热患者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伴发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PCT指导治疗组(PCT组)34例根据PCT动态值确定抗菌药的使用,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4例则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给予经验性抗菌药治疗;以治疗后第28天为研究终点,记录并比较PCT组患者PCT值的变化及两组患者抗菌药的使用情况。结果:PCT组血清PCT水平随着抗菌药的使用而逐渐下降;PCT组抗菌药的使用比例、使用强度(AUD)、费用及使用金额比例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PCT动态值指导抗菌药治疗策略可优化脑出血发热抗菌药的使用,有效减少抗菌药的使用强度及比例,降低抗菌药费用,对避免抗菌药的过度使用,减少细菌耐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骶骨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1998年7月~2009年6月,我院骨肿瘤中心诊治445例骶骨肿瘤患者,男228例,女217例。年龄5~83岁,平均46.4岁。352例患者就诊时有严重腰骶部和/或下肢疼痛,93例患者因发现局部包块就诊。所有患者均有术后病理诊断。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原发骶骨肿瘤351例,男174例,女177例,平均年龄44.4岁。其中脊索瘤95例,男62例,女33例,平均年龄55.7岁,骶尾区疼痛是主要症状(82例),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坐骨神经痛,肿瘤多先累及低位骶骨(S3~S5);神经源性肿瘤76例,男36例,女40例,平均年龄47.7岁,神经纤维瘤43例,神经鞘瘤24例,恶性神经鞘瘤9例,主诉多为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36例)和无痛性包块(11例),20例患者为查体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67例骶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S3以上神经者54例,起源于S3以下神经者3例,发生于骶前未累及骶管者10例;骨巨细胞瘤60例,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32岁,腰骶尾部不适(37例)、坐骨神经痛(21例)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肿瘤多先累及上位骶骨(S1~S2);骶骨其他原发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56例,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共24例;其他原发恶性肿瘤64例,包括软骨肉瘤17例,尤文肉瘤14例,多发性骨髓瘤12例,成骨肉瘤6例等。转移性骶骨肿瘤94例,男54例,女40例,平均年龄54.1岁,包括不明来源转移瘤23例,肺癌转移13例,肾癌转移12例,大肠癌转移10例等。结论: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和骨巨细胞瘤是骶骨常见的三大肿瘤,占骶骨原发肿瘤的2/3。对于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疼痛的患者,应警惕骶骨肿瘤的可能。根据患者年龄、病灶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可以作出相对正确的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