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3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目的:评估3D打印全骶骨假体在全骶骨切除患者腰-髂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全骶骨切除术的42例患者资料。根据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假体重建组(14例)采用3D打印全骶骨假体重建,联合重建组(19例)采用包含前方椎体重建的联合重建方案,脊柱骨盆(SPF)重建组(9例)采用单纯SPF重建。比较三组患者的腰-髂稳定性(疼痛及运动功能评分)、内置物生存情况(内置物失败率及生存期)、手术安全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3.6±14.2个月。假体重建组手术平均耗时394.6±128.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250.0±1711.4ml,共2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无需拐杖等辅助行走,12例患者无需使用止痛药。共4例患者发生影像学内置物失败,其中2例需行二次手术,1例因严重疼痛并伴有肿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术中因假体与周围骨融合牢固而未取出假体;1例因严重疼痛及运动功能明显受损接受二次手术取出假体。假体重建组平均内置物生存期为49.3(95%CI 40.8~57.9)个月。相较于其他两组患者,假体重建组患者的腰-髂稳定性、内置物生存情况均与联合重建组相近(疼痛评分2.4±0.8 vs 2.3±0.7,P=0.59;运动功能评分2.4±0.6 vs 2.2±0.7,P=0.44;内置物失败率14.3%vs 5.3%,P=0.56;内置物生存期49.3 vs 59.4个月,P=0.28),并显著优于SPF重建组(疼痛评分2.4±0.8 vs 1.7±1.0,P=0.028;运动功能评分2.4±0.6 vs 1.3±0.7,P=0.001;内置物失败率14.3%vs 66.7%,P=0.023;内置物生存期49.3 vs 28.6个月,P=0.01),且不显著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论:在全骶骨切除患者中应用3D打印全骶骨假体进行重建能够取得理想的腰-髂稳定性以及满意的内置物生存情况,同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5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术后假体的中长期存留使用情况、假体失败的类型,并探讨导致假体失败的主要原因。方法选自1998年至2013年因股骨远端骨肿瘤于我中心行肿瘤切除、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和假体翻修的335个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手术性质、假体固定方式、假体设计参数,并发症及处理方式进行统计,同时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功能学、肿瘤学随访。平均随访(85.4±49.7)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存留曲线及假体预期存留率,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假体失败根据其原因按国际保肢学会(ISOLS)推荐分类方法分为五型并记录:Ⅰ型:软组织失败;Ⅱ型:无菌性松动;Ⅲ型:结构性失败;Ⅳ型:假体周围感染和Ⅴ型:肿瘤复发累及假体。结果截止到最后一次随访,293例接受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或翻修患者,其中190例无瘤生存,46例带瘤生存,57例死亡,18例截肢。其中8例因假体周围感染截肢,10例因肿瘤复发截肢。对于入组的335个假体,应用K-M曲线法进行假体存留分析中,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5年存留率78.7%,10年存留率69.2%。根据假体失败的定义标准,共出现假体失败73例。根据ISOLS推荐假体失败类型分类:其中Ⅰ型失败3例,Ⅱ型18例,Ⅲ型16例,Ⅳ型26例,Ⅴ型10例。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假体失败的最常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国产与进口型假体总存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假体缺损段骨水泥固定与生物固定方式间假体存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初治手术假体显著优于翻修手术假体(P=0.04);组配型假体存留优于定制型假体(P=0.02)。针对股骨远端假体应用设计参数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股骨远端假体截骨长度12.5 cm(P=0.03)、假体柄直径12.5 mm(P=0.01)、柄长127.5 mm(P=0.003)者存留较优。结论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能够较好地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假体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须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同时积极探索降低假体失败率的方式。  相似文献   
53.
全球新冠疫情不断反复,形态学实习课如何转化为线上教学急需探索.本研究介绍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武汉大学病理学教研室采用线上翻转课堂模式为2018级临床医疗专业学生进行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具体方案为提前布置需掌握的基本病变归纳形成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完成线上课堂PPT演示,经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最后...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不同收敛条件下骨盆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利用骨盆环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S1椎体上终板600 N载荷,载荷为一阶线性加载,步长设置为0.1 s。约束股骨上段6个方向自由度。分别计算静态收敛及6个不同质量放大系数下的动态收敛结果,将体外实验结果作为参照,对不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结果:静态计算收敛结果最接近体外实验结果,与体外实验结果之间线性回归系数为0.88,随着质量放大系数的增加,计算时间缩短,但计算结果准确性下降,当质量放大系数超过3 000时,计算结果与静态计算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回归系数低于0.8。 结论:对于接触较为复杂的骨盆有限元模型,如果静态计算无法收敛,可通过动态算法进行近似求解,并利用合理的质量放大系数降低计算成本,但应确保计算结果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对骶骨多节段恶性肿瘤施行全骶骨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共有6例骶骨恶性肿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骶骨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腰骶稳定性手术。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0~59岁,平均38.8岁。肿瘤位于S1~S54例,S1~S31例,L5~S41例。脊索瘤2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尤文肉瘤1例。结果:6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11~13h,平均12h。术中出血量3800~5500ml,平均4500ml。6例患者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术中6例患者切断双侧S1神经根,术后出现双足跖屈运动障碍。所有患者经钉棒系统固定重建恢复了腰骶部连续性,术后6例患者均定制矫形鞋,术后6周穿矫形鞋扶拐可下地行走。随访3~25个月,平均10.3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骶骨切除重建腰骶稳定性手术对于累及骶骨多个节段的恶性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肿瘤学切除边界,但手术难度大,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6.
[目的]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是发生于骨髓腔的低度恶性成骨肉瘤,临床罕见。总结本中心收治的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及经验。[方法]回顾本中心自199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13例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患者平均就诊年龄31岁。8例为初治病例,5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病例。后者中4例在外院行囊内手术,1例行边缘手术。Ⅰ期肿瘤11例,Ⅲ期肿瘤2例。Ⅰ期患者均首选肿瘤单纯广泛切除术。[结果]2例局部复发者术后病理分别为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Ⅲ期患者转移灶术后病理均为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1例Ⅰ期肿瘤患者术后15个月出现肺转移,其接受综合治疗后已继续存活27个月。1例Ⅲ期患者术后26个月死亡,另1例术后随访6个月后失访。其余10例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保肢手术者,MSTS 93评分平均79%。[结论]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患者多数只需要广泛切除、保肢治疗,无需化疗即可获得较长期的生存和较好的术后功能。手术切除边界不足依然是最终导致肿瘤复发的常见原因。长期随访是必要的。部分局部复发病灶可能表现为高度恶性肉瘤。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病灶,转移病灶病理可能依然表现为"高分化"。  相似文献   
57.
目的骨的原发性淋巴瘤虽然可以通过化疗和放疗得到有效控制,但复发的比率很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和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11例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利妥昔单抗用药方法为375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1d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循环周期;6~8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与单纯应用CHOP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1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3例。随诊时间9—65个月,8例无瘤生存,1例转化为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带瘤生存,2例死亡,患者生存率81.8%(9/11),无病生存率72.7%(8/11);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应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5年预期整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60.6%。R—CHOP化疗后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单纯应用CHOP化疗组无显著差异,主要为过敏和发热,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毒性,未出现爆发性肝衰竭。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CD20^+)效果显著,如何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检测Runx2基因在去分化软骨肉瘤中与普通软骨肉瘤中的表达差异,进一步明确Runx2在去分化软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培养去分化软骨肉瘤细胞系NDCS-1及普通软骨肉瘤细胞系SW1353,提取细胞mRNA及总蛋白,RT-PCR、Western blotting及细胞免疫学检测Runx2在细胞系中的表达,之后对病理证实的去分化软骨肉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普通软骨肉瘤细胞系SW1353相比,Runx2在去分化软骨肉瘤细胞系NDCS-1中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普通软骨肉瘤成分相比,Runx2 在组织中的高度恶性成分中高表达。结论 Runx2在去分化软骨肉瘤中的高表达参与了去分化软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1年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99例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位年龄56岁(15~87岁),肿瘤来源以肺癌最为常见,其次为乳腺癌。应用Kaplan Meier曲线计算总体生存率,应用对数秩检验对各种因子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43个月(1~44个月),其中9例在本研究随访终止时仍带瘤存活。患者半年总体生存率55.7%,1年生存率24.3%,2年生存率7.7%,预期生存期10.34个月。在各种临床因素中,是否存在内脏转移(无内脏转移15.939个月vs. 内脏转移9.200个月, P=0.001)、骨转移病变数量(单发18.069个月vs. 多发8.934个月, P=0.025)、肿瘤类型(激素依赖型17.331个月vs. 激素非依赖型7.533个月, P=0.000)与预后密切相关,Cox回归显示肿瘤类型(激素依赖型或激素非依赖型)是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股骨上段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外科手术在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选择外科边界和固定方式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临床预后因素,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0.
Notch 1信号蛋白在大鼠牙胚发育中的免疫组化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牙胚发育不同阶段Notch1信号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测大鼠孕期12、14、16、17、18、19d和出生后1、3、5、7、9d牙胚中Notch1的表达。结果Notch1的表达始于钟状中期。在钟状中晚期,Notch1的表达在牙乳头间充质、成牙本质细胞层呈弱阳性。在内釉细胞层呈阳性。牙体组织形成开始,Notch1则在成釉细胞的中间层有反复表达,在成牙本质细胞层中有一过性表达。牙齿萌出后,该信号在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表达均为阴性。结论Notch1在牙胚发育过程中与成釉细胞分化有关,它可能在牙齿发育早期基质触发前成釉细胞向成釉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