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4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68篇 |
综合类 | 72篇 |
预防医学 | 24篇 |
药学 | 2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61.
目的: 研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rasfonin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骨肉瘤细胞系143B为模型,利用3-(4,5-二甲基) -5-(3-羧甲基苯环)-2-(4-硫基苯)-2H-四唑盐复合物检测法[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2-(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 inner salt, MTS]观察rasfonin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为对照,采用rasfonin (3 μmol/L和6 μmol/L)处理12或24 h,观察143B细胞活性的变化;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rasfonin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以DMSO组为对照,采用rasfonin (3 μmol/L)处理1周,对比两组克隆形成数目。划痕实验及侵袭实验检测rasfonin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以DMSO组为对照,采用rasfonin (3 μmol/L)处理24 h,对比两组的伤痕愈合率及侵袭细胞数。以DMSO组为对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rasfonin(3 μmol/L)处理4 h后细胞内自噬体含量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rasfonin对p62蛋白(sequestosome 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融合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fusion protein, LC3)及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 PARP-1]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12和24 h,随着rasfonin浓度的升高,骨肉瘤143B细胞的细胞活性均逐渐降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h: F=31.36, P<0.01; 24 h: F=67.07, P<0.01),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 μmol/L的rasfonin可以显著抑制143B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P<0.01)。Rasfonin处理后,143B细胞在24 h内的伤痕愈合比率明显低于DMSO对照组(33.91%±0.83% vs. 65.11%±0.94%, P<0.01);同样24 h内穿过覆盖有Matrigel的基底膜的细胞数明显低于DMSO对照组[(21.33±1.45)个vs.(49.33±2.40)个, P<0.01]。Rasfonin处理4 h后骨肉瘤143B细胞中自噬体增多,p62水平降低,LC3-Ⅱ累积,自噬抑制剂氯喹存在条件下LC3-Ⅱ累积更为明显,并且随着rasfonin浓度的提高PARP-1的切割增多。结论: Rasfonin既可以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的增殖迁移,还可以引起细胞的自噬与凋亡,这些结果为rasfonin作为骨肉瘤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2.
163.
164.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牙髓损伤动物模型 ,观察Notch1信号蛋白在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在大鼠第一磨牙牙合面开髓 ,分别对损伤后 2h、12h、2 4h、3d、7d及正常大鼠牙髓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各组标本中Notch1信号的表达。结果 :Notch1信号蛋白在正常成年大鼠牙髓组织中无表达 ,在牙髓损伤后表达上调。牙髓损伤 12h ,Notch1在成牙本质细胞层、部分牙髓细胞间质中呈弱阳性表达。损伤后 1~ 3d ,Notch1在成牙本质细胞层、部分牙髓细胞间质及接近损伤部位的牙髓细胞中呈阳性着色。损伤后 7d ,Notch1的表达位于成牙本质细胞层和穿髓孔下方的细胞增殖层。结论 :Notch1信号蛋白在大鼠牙髓损伤后早期阶段表达逐渐上调 ,随后在成牙本质细胞区及富细胞区牙髓细胞中表达增强 ,并沉积于穿髓点附近的细胞增殖层。提示它可能在牙髓损伤的早期自身修复和牙本质矿化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分析近5年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与药物使用频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收集、统计、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2014年住院患者各类标本培养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和11种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分离出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1 51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与头孢噻肟的使用频度呈正相关(r=0.917,P<0.05;r=0.880,P<0.05);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与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的用量呈正相关(r=0.902,P<0.05;r=0.944,P<0.05);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头孢噻肟、阿米卡星用量呈正相关(r=0.904,P<0.05;r=0.907,P<0.05).结论 本院临床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临床中应严谨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优化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降低抗菌药物选用压力和临床用量,以有效控制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6.
近年来,我国肿瘤型人工假体的应用逐年增多。与其他莆建方法相比,人工假体重建具有能够早期负重行走以及有着更为满意的术后功能等优势,但如感染、松动、折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其中感染是最难处理的并发症,近年来假体的发展并没有使感染率有所下降。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应力遮挡或应力集中,通过假体设计的改进可以降低其发生率,如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加压式”肿瘤型人工假体通过避免应力遮挡而取得了满意的短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67.
脊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1]。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头颈部最常见。脊柱副神经节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肿瘤,主要位于硬膜内髓外间室,大部分发生在马尾[2、3]。我中心近期收治3例脊柱副神经节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8.
169.
目的:回顾近年来52例脊索瘤的治疗结果及经验。方法:1996年12月至2001年7月间,共有52例骶尾骨脊索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7岁(18-80岁);男35例,女17例。其中,初次手术患者33例,第2次手术者14例,第3次手术者5例。采用后方入路43例。前后路联合切除9例。19例第2-3次手术的患者中,9例术前接受过放疗。结果:6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转换性脊索瘤,3例死于肿瘤复发后衰竭,1例第3次局部复发后自杀。其余46例患者中,35例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迹象,这35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半。双侧骶3以上神经根保留的50例患者中,术后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基本正常,2例仅保全骶1神经根或更高位神经根的患者,均出现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能力受损,术后长期放置尿管。33例第1次手术的患者中,7例出现局部复发(21%),19例第2-3次手术的患者中,再次复发者5例(26%),均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骶尾部脊索瘤的最佳治疗为广泛的手术切除,术后加用辅助放疗可降低复发率,但会影响二次手术的显露及术后切口愈合。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骶1或骶2水平,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可接受。虽然通过恰当的广泛切除和辅助放疗可控制局部肿瘤病灶,但目前我们对如何预防转移或如何治疗已经出现的转移灶还没有好的方法。本组1例肿瘤巨大并发肺转移的病人,通过化疗获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