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HBV感染者病毒前C区信号酶裂解位点变异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方法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前C区信号酶裂解位点 (T186 2 )变异在重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 (AsC)、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硬化 (LC)及慢性肝炎 (CH)病人中的发生率 ,以探讨T186 2变异在各组肝病中的临床意义。T186 2变异在 4组病人中的发生率分别为 :重型乙型肝炎 17.3% (9/ 5 2 ) ,AsC无一例变异 ,LC 2 .7% (1/ 37) ,CH 2 .3% (1/44 )。重型乙型肝炎病人T186 2变异率与AsC、LC和CH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AsC与LC、CH比较 ,T186 2变异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提示T186 2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重症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52.
应用杆状病毒穿梭质粒载体与HBVX表达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研究HBVX蛋白对杆状病毒载体中的NFкB启动子和增强子反式激活作用,作为进一步杆状病毒载体应用研究的基础。 1.材料与方法:(1)为构建NFкB启动子和增强子驱动的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报告基因质粒,合成寡核苷酸引物 F1含NFкB启动子、增强子序列(30 bp)及 CAT启动于 5’末端序列(20bp),引物 F2含 CAT基因 3’端序列,以pcDNA 3.1/CAT(Invitrogen)质粒为模板, PCR扩增获得NFкB启动子…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HCV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氨基酸(aa)序列变异度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影响.方法 58例HCV 1b亚型慢性感染者采用PEG-IFN/RBV联合方案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定量检测血清HCV 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治疗前血标本中HCV ISDR片段并测序,MEGA 4分析氨基酸序列变异度;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血清HCV的ISDR氨基酸序列与HCVJ株比较,15例为野生型(未突变),42例为中间型(1-3个突变),1例为突变型(≥4个突变).其中2218位点突变最多,约为60.3%(35/58).dSDR aa突变数目与SVR关系密切(P=0.000),ISDR aa突变数≥2的CHC组所获得的EVR和SVR明显高于aa突变数<2的CHC组(P=0.041/P=0.012).结论 华南HCV 1b亚型ISDR突变型(氨基酸变异≥4)极少.ISDR aa变异能够预测SVR;采用PEG-IFN/RBV联合方案治疗,对SVR有预测价值的ISDR aa突变数可由4个减少为2个.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疗效.方法 4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采用医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联合医用臭氧直肠灌注疗法,每周3次,疗程3~4月,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观察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乙肝病毒定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45例CHB患者,联合应答6例(6/45,13.3%),部分应答21例(21/45,46.7%),病毒学应答14例(14/45,31.1%)(治疗后血清HBV DNA下降≥21og10),HBeAg血清学转换10例(10/35,28.6%),ALT复常13例(13/45,28.9%),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治疗结束后对45例患者进行了 24周的随访,随访结束时,联合应答7例(7/45,15.6%),部分应答25例(25/45,55.6%),病毒学应答15例(15/45,33.3%),ALT复常17例(17/45,37.8%),HBeAg血清学转换11例(11/35,31.4%).复发1例.结论 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是一个不错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医用臭氧在淋巴瘤化疗中乙肝急发加重时的应用。方法:对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同时患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进行化疗(CHOP方案)过程中出现乙肝病毒活动及肝衰竭(Child—Pugh评分11分),使用拉米夫定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肝功能缓解,但首次化疗结束后4个月淋巴瘤复发。美罗华及再次CHOP方案化疗2次后,肝损害加重:加用臭氧治疗(臭氧自血疗法,臭氧直肠灌注),继续完成原方案化疗。结果:1例淋巴瘤化疗中乙肝急发加重患者在原有的治疗方案中加用臭氧治疗,淋巴瘤疗效显著,未出现肝功能衰竭,肝功能有所恢复(Child—Pugh评分7分)。结论:医用臭氧能激活细胞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及改善微循环作用,具有保护肝脏,使其免于或减轻化疗药物的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HCV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氨基酸(aa)序列变异度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影响。方法 58例HCV1b亚型慢性感染者采用PEG-IFN/RBV联合方案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定量检测血清HCV 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治疗前血标本中HCV ISDR片段并测序,MEGA4分析氨基酸序列变异度;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前血清HCV的ISDR氨基酸序列与HCVJ株比较,15例为野生型(未突变),42例为中间型(1-3个突变),1例为突变型(≥4个突变)。其中2218位点突变最多,约为60.3%(35/58)。ISDRaa突变数目与SVR关系密切(P=0.000),ISDRaa突变数≥2的CHC组所获得的EVR和SVR明显高于aa突变数〈2的CHC组(P=0.041/P=0.012)。结论华南HCV1b亚型ISDR突变型(氨基酸变异≥4)极少。ISDRaa变异能够预测SVR;采用PEG-IFN/RBV联合方案治疗,对SVR有预测价值的ISDRaa突变数可由4个减少为2个。  相似文献   
57.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TL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是否会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方法 选择34例HLA-A2 CHB患者,其中19例患者行干扰素-a治疗,另15例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后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体外诱导扩增,以HepG2.2.15细胞和HepG2细胞作靶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细胞毒活性。结果 在接受干扰素-a或拉米夫定治疗后,CHB患者HBV特异性CTL活性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显示,干扰素-a治疗组CTL活性增强持续的时间较使用拉米夫定的治疗组长。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能短暂地增强CHB患者HBV特异性CTL活性。  相似文献   
58.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A-F)多引物PCR分型法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只需PCR)。方法:对GenBank中查获的114例HBV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每种基因型相对于其他5种基因型的独特序列,并根据这些独特序列设计出6对分别针对A-F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这6对引物分别对标本进行PCR,根据阳性结果判断出标本的基因型。进一步简化该方法,用多引物对PCR法(PCR with several primer sets in a single tube,Multiplex PCR)将B,C,D3种基因型的特异引物混合进行PCR,根据扩增片断的大小判断基因型。用此方法对已鉴定的B,C,D型标本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单引物对PCR与多引物对PCR的分型结果一致,且与以前用PCR-RFLP法的分型结果一致。结论:用多引物对PCR分型法准确易行,灵敏性高,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改变,探讨传统培养法与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纳入73名肝硬化患者及55名健康人,对其粪便细菌进行传统培养及定量PCR,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分别为0.004、0.002、0.044、0.026),拟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菌数量显著降低(P分别为0.029、0.046、0.045、0.045)。定量PCR结果显示,肝硬化组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P分别〈0.01、0.012),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梭菌数量显著降低(P均为〈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影响病情发展。传统细菌培养与荧光定量PCR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定量PCR更精确、灵敏、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