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拉米夫定联合药物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α-干扰素(IFN -α)曾是惟一获准用于抗HBV的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增强HBV抗原在肝细胞表面的表达,抑制病毒RNA前基因组的包装,它还是CD8+细胞细胞毒作用的重要媒介.但其临床疗效不令人满意, 即使是经过严格选取的患者接受标准疗程后也仅有约30%~40%持续应答(即持久的HBV DNA和HBeAg转阴,血清ALT复常)[1].IFN-α的不良反应则比较明显,包括感冒样症候、发热、肌痛、轻微骨髓抑制、情绪改变,如抑郁等.此外,有免疫抑制者,失代偿肝硬化者等对该药不能产生有效的应答或导致病情恶化[2].故寻找另外的抗病毒途径显得迫切和重要.近年来第二代核苷类似物的应用为乙型肝炎(乙肝)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已在世界范围获准治疗慢性乙肝的拉米夫定(lamivudine)就是这类药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42.
α—干扰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动态观察了a-干扰素治疗的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清除情况。血清HBVDNA在治疗5周后6例转阴,其中2例在结束治疗时复转阳性。PBMC中HBVDNA在治疗15周时5例转阴,1例始终阳性,并出现ALT复升高。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多靶点抗原肽自体免疫细胞技术(multiple antigen stimulating cellular therapy,MASCTTM)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接受MASCTTM治疗且治疗前的末次治疗结束最少1个月以上、未接受其他免疫治疗的4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第0天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贴壁细胞诱导培养为成熟树突状细胞(muture dendritic cell,mDC),负载14种抗原肽,小部分mDC于第8天经患者腹股沟淋巴结周围区皮下注射;未贴壁细胞第7天与大部分mDC共培养诱导为杀伤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mDC及CTL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第26天经静脉回输患者体内,分析输注细胞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mDC中CD80+细胞比例为(98.5 ±5)%、CD83+细胞为(88.0±10)%、CD86+细胞为(98.4±3)%、HLA-DR+细胞为(98.8±2)%,mDC分泌高水平IL-12[(985 ±312) pg/ml]、低水平IL-10[(53±10)pg/ml].CTL中CD3+ CD8+细胞为(83.0±10)%、CD3+ CD56+细胞为(24.0±5)%,CTL分泌高水平IFN-γ[(1 222±650)pg/ml]、低水平IL-10[(7±5) pg/ml].MASCTTM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精神、食欲、睡眠和体力较前好转,有2名(4.4%)患者在输注CTL细胞1h后出现轻中度发热,未观察到其他严重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MASCTTM成功诱导培养典型mDC和CTL,行MASCTTM治疗的HCC患者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4.
目的:aMAP评分是依托国际合作队列构建的可适用于各种肝病的肝细胞癌(HCC)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拟运用aMAP评分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民医院接诊的慢性肝病患者(合并或未合并代谢性疾病)进行HCC风险分层,以期指导个体化HCC筛查。方法:收集于都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慢性肝病患者的人口统计...  相似文献   
45.
瞬时弹性记录仪检测肝纤维化影响因素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影响瞬时弹性记录仪FibroScan(R)测量肝纤维化成功率因素及其重复性.方法 用FibroScan(R)对637例健康人群、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共进行939次系列肝脏硬度测量.其中302例受检者进行了2次系列检测.对同一检测对象,两位操作者分别检测或同一操作者分别进行2次系列检测,每系列检测取10个检测值. 取中位数为最终检测值.分析评价体质量指数、性别、年龄、疾病状态等对检测成功率的影响,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FibroScan(R)检测结果 的可重复性.结果 14例无法获得弹性值,失败率为2.2%.失败率与疾病状况无关,质量指数高将使成功率降低(t=3.112,P=0.002).女性成功率较男性低(t=-2.193,P=0.029).对同一检测对象,同一操作者多次操作或不同操作者进行FibroSear(R)检测,ICC分别为0.970、0.847;对于健康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受检者,FibroScan(R)检测稳定性下降(ICC分别为0.736、0.639).既往肝硬化并发症病史及高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将使肝硬化患者FibroScan(R)弹性值升高.结论 FibroScan(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稳定性良好;高体质量指数降低操作成功率:高弹性值可能预测肝硬化并发症及肝功能代偿状态.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血清e抗原状态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25例,研究血清e抗原状态及血清AFP水平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 32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HBeAg阳性168例(51.7%),HBeAg阴性157例(48.3%).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男女构成比、平均总胆红素峰值及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谷值均无显著差异;HBeAg阴性组平均年龄及肝硬化比例均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P值均<0.001);HBeAg阴性组好转率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5).在168例HBeAg阳性与157例HBeAg阴性病人中,均显示随着血清AFP的升高,其好转率亦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0.001、0.05).结论 HBeAg阴性重型乙型肝炎较HBeAg阳性者预后差;不管HBeAg状态如何,血清AFP水平越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47.
TherapeuticeffectivenessofinterferonalphaonhepatitisBvirusDNAi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GuoYabing(郭亚兵);ZhangJisuo(张继锁);...  相似文献   
48.
用核酸序列分析技术,测定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中国人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HBV/adw亚型全基因组序列。该变异株全序列为3224个碱基,与从同一地区2例HBsAg阳性携带者得到的adw和adr全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0%和92.5%,与已出版的A—E基因组比较,进行了病毒的系统树分析。该变异毒株除在外膜基因A决定簇前有9个碱基插入外,在多种调控元件,包括启动子SPI、SPII、CP、XP、增强子ENI和ENII,均无独特的变异点。  相似文献   
49.
本文通过解析罗杰斯的教育观,并结合我国目前的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力图把罗杰斯教育思想的启示用于促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并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重视个性发展、转变教师角色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20/21bp缺失(nt1748/1747-nt1767)的核心启动子(CP)的活性及CP部分缺失对X蛋白转式激活作用的影响。方法:将HBV CPnt601-1860区段克隆到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Basic)上,构建重组pCAT3质粒(20d-pCAT3、21d-pCAT3、wt-pCAT3)转染HepG2细胞以检测CP活性。将wt-pCAT3与野毒株型或CP 20/21bp部分缺失的含1.2拷贝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3.8I、20d-P3.8I、21d-P3.8I)共转染HepG2细胞以检测X蛋白的转式激活作用。ELISA方法检测CAT表达量。结果:PCR扩增和双酶切初步筛选的克隆株,经测序最终鉴定重组质粒克隆成功。重组pCAT3质粒转染HepG2细胞表明,CP缺失的重组表达载体(20d-pCAT3、21d-pCAT3)较野毒株型CP的重组表达载体(wt-pCAT3)产生的CAT量明显下降,均仅为后者的14.2%;共转染试验表明, wt-pCAT3可被P3.8I产生的完整X蛋白转式激活,而分别不能或仅能较弱地被共转染的20d-P3.8I、21d-P3.8I 产生的截短的X蛋白所改变。结论:HBV 20/21bp缺失的CP活性较野毒株型CP活性显著下降;CP20/21bp缺失株的X蛋白难以发挥转式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