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在男性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78例确诊的肺癌的男性患者、同时期住院的73例男性肺良性疾病患者和40例男性体检健康者血清中HE4的水平;分析HE4在不同病理类型及TNM分期患者中表达的差异;ROC曲线分析HE4单独检测及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肺腺癌组患者HE4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及肺良性疾病和体检健康者(P均0.05);早期肺癌(Ⅰ~Ⅱ期)、Ⅲ期、Ⅳ期肺癌患者HE4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期肺癌(Ⅰ~Ⅱ期)与Ⅳ期肺癌患者HE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4单独检测诊断男性肺腺癌的敏感性(70.6%)虽不及CEA(76.5%)和Cyfra21-1(91.2%),但特异性(75.2%)显著高于CEA(72.6%)和Cyfra21-1(61.9%)。HE4与CEA、Cyfra21-1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至97.1%和91.2%。结论血清HE4对于男性肺腺癌的诊断、肺癌的临床分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HE4与CEA、Cyfra21-1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腰六针"电针联合隔姜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诊治的寒湿型LDH患者1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91例),研究中途研究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行隔姜灸治疗,研究组行"腰六针"电针联合隔姜灸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症状及体征[日本骨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ODI)]、腰椎活动度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51%)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时,两组VAS评分均较之前下降(P<0.05)、JOA评分均较之前提高(P<0.05),且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强度、提物、站立、生活自理、行走、睡眠、坐位评分及ODI总分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均增加(P<0.05),且研究组上述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研究组1例起针后轻微出血、对照组1例轻微皮肤瘙痒,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及严重应激表现。结论 "腰六针"电针联合隔姜灸治疗寒湿型LDH患者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体征及腰椎功能,增加腰椎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3.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管理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相当的挑战,内分泌耐药的逆转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耐药发生的机制错综复杂,为逆转耐药、维持或增强内分泌治疗的疗效,研究者们在体内体外肿瘤生长抑制、信号转导、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大量尝试。目前内分泌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已然成为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就既往乳腺癌内分泌耐药逆转的研究作一概述,并探讨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
黑巧红  常艳  王兵兵  郝磊  刘洁 《医学争鸣》2006,27(18):1696-169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4-04/2006-06共收治心脏瓣膜病患者180(女122,男58)例,年龄6~67岁,体质量13~78 kg.心功能Ⅱ-Ⅳ级疾病种类:风湿性二尖瓣病变85例;主动脉瓣病变3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病变4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联合瓣膜病变7例;三尖瓣病变5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130级;Ⅳ级30例;合并心房纤颤106例;心室肥厚140例;肺高压56例.手术种类:二尖瓣置换85例,主动脉瓣置换3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47例,三瓣置换7例,三尖瓣置换5例.  相似文献   
95.
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一家系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 ( spondy epiphyseal dysplasiatarda) ,是一种少见的由脊柱发育障碍引起的短躯干性侏儒 ,智力正常 ,头颅面部无畸性 ,属 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本文报告一家系共有 14名男性发病。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家系调查 :本家系 14名男性罹病 ,均来自母系。对 3、 6 、 1 5 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对其他患者也进行了询问 ,症状及体征与先证者相同 ,多在 40岁以后逐渐出现关节病变 ,最终致残。症状体征如下 :   3,9岁。出生时正常 ,4岁时发现身材较同龄儿童矮小 ,无关节疼痛。查体 :头颅面容无畸形 ,…  相似文献   
96.
新生儿成熟型畸胎瘤好发部位在骶尾部,大多为良性,但不及时手术存在恶变的风险.鼻咽部未成熟畸胎瘤较少见,病因可能与胚胎期的发育障碍或异常、遗传和环境的因素有关.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等不难做出早期诊断,行手术或联合化疗要考虑新生儿的生理、代谢状况及对以后生长发育的影响.2019年至2020年河南省省立医院诊治2...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手术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早期、同期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外伤手术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分流同期颅骨修补组(〈2个月)及早期分流后延期颅骨修补组,各50例,1:1配对。观察比较两组颅脑损伤手术后15个月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早期分流同期颅骨修补术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较早期分流后延期颅骨修补组有显著提高。前者的GOS评分为4.40±0.90、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12.65±2.83;后者的GOS评分为3.80±0.80、GOS评分为11.22±3.11。早期分流同期颅骨修补组分流过度及术后硬膜下积液/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早期分流后延期颅骨修补组。结论:早期、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术,对颅脑损伤手术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患者预后的改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8.
"3+2"助理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即3年医学专科学习,2年临床实习,后在基层医院工作。这些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将担负所在地区全科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估后内侧切口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4月我院139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9例诊断为后Pilon骨折,并采用后内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且资料完整。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1~74岁,平均46.3岁。损伤原因包括坠落伤12例,平地扭伤10例,道路交通伤7例;均伴外踝骨折及关节软骨面塌陷;所有患者足踝部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受伤至手术时间1~11d,平均5.3d;术后定期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7个月,平均24.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d 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26例,复位良好(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3例,解剖复位率89.7%;29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5.2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81~100分,平均89.5分,其中优21例,良8例,优良率100%。结论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切口可完全暴露整个后内侧骨折块,有利于骨折复位和固定,临床疗效满意,应作为治疗后Pilon骨折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00.
田洪  刘磊  郝磊  臧巧利  朱川 《重庆医学》2015,(2):183-18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