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在我国全面开展“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充分利用ESI和InCites数据库对我国高校学科进行定量评估和发展预测,相关结果对推动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28所医药类院校进行ESI潜力学科的识别,通过InCites数据库模拟检索ESI总被引频次和筛选最优拟合回归曲线,对潜力学科入围ESI排名的时间进行预测。28所高校中17所高校共被识别出24个潜力学科,其中23个潜力学科预计在2027年3月之前陆续进入ESI排名。研究得到的潜力学科预测入围时间以及预测方法,可为各高校把握学科国际地位以及进行学科规划方案调整提供参考,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更多学科更快地入围ESI排名,以推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2.
蛋白质定量技术是指对细胞、组织以至整体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全谱定量分析的手段,其在生物过程机制的探索、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标的发现及验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兴生物质谱技术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发展为蛋白质定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促使了蛋白质研究逐渐从简单定性转变为精确定量。本文综述了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分子定量策略及方法,评述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阐述了其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领域,如药物转运体、药物代谢酶的定量和多肽及蛋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为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3.
代谢组学研究冠心病中医分型的体内物质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心痛不同中医证型的体内物质基础以探索中医分型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基于GC~TOF/MS测定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手段对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全面检测,利用多变量数据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血浆内源性化合物在各组间差异。结果:代谢组学分析不但可把痰阻心脉型和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区别分开,还可以与健康组明显区分。利用PLSDA建立的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组数学模型参数与临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证型间多个内源性代谢物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并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异常相关。结论:代谢组学的整体数据和标志物信息均显示出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的差异,提示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正是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4.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糖尿病心脏病变导致50%的糖尿病人死亡,美国糖尿病心脏病居致死原因的第5位。糖尿病血管病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寻找能阻止或控制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有效药物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现代研究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是一早期的关键过程,故本文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其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5.
<正>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糖尿病心脏病变导致50%的糖尿病人死亡,美国糖尿病心脏病居致死原因的第5位。糖尿病血管病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寻找能阻止或控制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有效药物已成为世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敏感组与不敏感组高血压患者的代谢差异,探索厄贝沙坦产生不同降压作用的代谢组学物质基础。[方法]遴选单独服用厄贝沙坦敏感的和不敏感的高血压患者各30例,应用GC-TOF/MS测定厄贝沙坦敏感组、不敏感组高血压病人、以及健康志愿者血清内小分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分析高血压病人与健康志愿者、厄贝沙坦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的之间的代谢差异并鉴定差异化合物。[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高血压病人血清中大部分脂类(除单硬脂酸甘油酯)、游离脂肪酸较高;氨基酸中除苯丙氨酸、丙氨酸较高外,丝氨酸、色氨酸、苏氨酸水平较低。厄贝沙坦敏感组血清中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核糖醇、尿素、哌啶酸较高;而胆固醇、丙酮酸较低。[结论]高血压人群存在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异常,而厄贝沙坦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的代谢差异提示与厄贝沙坦降压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57.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创新药物研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贯穿于创新药物研发的每一环节。我国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水平在“九五”以前相当落后,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及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多项课题的资助下,围绕我国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近十年的创新攻关研究,解决了生物样品中微量/痕量药物高灵敏度、快速定量分析,体内外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特性快速筛选与评价等11项关键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先导/候选化合物快速筛选体系、创新药物体内外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整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体系,项目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药物代谢动力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创新药物研发与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常见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脂水平等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冠脉造影确诊为CHD的患者进行同步中医辩证分型,并检测其血脂水平,再将以上结果作对照.结果:CHD患者中医证型中痰阻心脉证比例最大,占37.50%,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占21.88%,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2.08%,其余证型分布较均匀,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以及心血瘀阻证分别占16.67%、11.46%和10.42%.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多为三支病变,气阴两虚证多为双支病变,气滞血瘀证则多发单支病变.气虚血瘀证和阳气虚表证平均狭窄程度最重,分别为81.1%和85.0%,气滞血瘀证病变程度最轻,为67.1%,且与气虚血瘀证有显著差别.各个证型的甘油三酯(TG)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余血脂、脂蛋白水平基本正常.结论:随冠脉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CHD的证型分布各有特点,CAG结果及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9.
三七总皂苷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以三七总皂苷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方法.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及静脉注射刺量为300及10 mg·L-1 的三七总皂苷,LC-ESI-MS法测定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皂苷Rg1、Rd、Re、Rb1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计算上述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利用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 C0-∞)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综合血药浓度并建立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进一步估算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整合药动学参数.结果:灌胃给药后三七总皂苷在体内吸收迅速但二醇型和三醇型皂苷之间药动学参数差异很大.其中二醇型皂苷Rb1和Rd的t1/2远大于三醇型皂苷Rg1、Re和R1;整合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浓度药-时曲线符合灌胃或静脉给药的药物消除规律.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吸收迅速,灌胃和静注给药后整合药动学t1/2、AUC分别为18.88,19.15 h和25.33,84.83 mg·h·L-1.结论:基于三七总皂苷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符合经典药代动力学模型特征,所获参数能够最大程度上表征中药的整体处置规律,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短期和长期给予甘草酸二铵(GLN)对恩替卡韦(ETV)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短期给药组和长期给药组,短期给药实验中,对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GLN13.5mg·kg–1,高剂量组给予GLN40.5mg·kg–1,半小时后灌胃给药ETV0.09mg·kg–1。长期给药实验分为两种给药方案,方案一中,连续15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GLN13.5mg·kg–1,高剂量组给予GLN40.5mg·kg–1;方案二中,连续15d,对照组给予ETV0.09mg·kg–1,低剂量组给予ETV0.09mg·kg–1+GLN13.5mg·kg–1,高剂量组给予ETV0.09mg·kg–1+GLNmg·kg–1,第16天所有大鼠灌胃给ETV0.09mg·kg–1。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浆,血浆样品经处理后,采用HPLC-MS/MS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浆中ETV的含量。结果:短期或长期与甘草酸二铵均不影响恩替卡韦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论:甘草酸二铵不影响恩替卡韦药代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