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综合类   34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l,3,7d。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皮质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Fas、FasL蛋白表达显降低。结论: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Fas、FasL蛋白表达,减轻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究朱丹溪气郁的用药规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以《朱丹溪医学全书》作为方剂的基本信息来源,收集书中所涉所有相关方剂,运用excel将书中所有涉及方药进行数据库录入,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归经、性味进行统计.结果:朱丹溪著作共涉及治气方剂914个,其中出现频数大于100的常用药物有16味,分别是炙甘草、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当归、香附、白芍、半夏、川芎等;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理气药使用频次最高;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温性药57.29%、平性药22.24%、寒性药占20.48%;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脾经26.63%、肺经15.68%、胃经13.36%、心经占12.07%;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苦味药36.27%、辛味药30.03%、甘味药29.46%,酸味药4.23%.结论:朱丹溪在治疗气证时,擅长应用炙甘草,以四君子汤为主方,配以补虚药,补母益子;同时,朱丹溪治气还往往佐以治血、治痰,扶正祛邪.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朱丹溪在治气药物归经偏于脾胃两经,重视中焦脾胃之气的升提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郜峦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96-1498
<内经> 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的概念、人格体质的分型、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养生等方面均有详尽的描述,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将有助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景珩  郜峦 《河北中医》2002,24(4):260-260
吡喹酮是目前应用颇为广泛的一种抗寄生虫药 ,是临床治疗血吸虫病疗效颇为肯定的主要药物 ,但应用过程中有 4.7‰~ 1 5 .4‰的患者出现严重副反应[1] 。据 1 98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 5 693例大样本调查 ,发现引起心脏方面的副作用有频发期前收缩、房性颤动、阵发  相似文献   
7.
湿邪致病,病因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其中内湿致病占重要地位,不仅可以单独致病,又常为外湿致病之先导,素体有内湿,方易招致外湿,致内外合邪而致病。可见,内湿与外湿常相互影响为患,故临床上,化内湿的同时应注意祛外湿,但以化内湿为主、为先。又人体五脏中唯脾主运化水湿,且其性喜燥恶湿,故内湿致病与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腮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是腮腺炎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此病潜伏期2周,出现感冒症状后,以耳垂为中心腮腺出现向前、后、下三个方向肿大,局部疼痛,张嘴和吃东西都疼痛,皮肤不红,也不化脓。通常1~2周就好了。可是有时会在患腮腺炎后第7天左右出现阴囊红肿,睾丸也同时肿胀,疼痛或伴有下坠感,有时伴发热和寒战。睾丸炎也可与腮腺炎同时发生。疼痛轻重不等,相差较大,难以根据疼痛轻重判断睾丸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郜峦  王键  胡建鹏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03-1104,1137
本文分析中风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现状,从中西医学的交汇中寻找研究切人点,并从研究方法 、中医治法以及治疗时间窗的角度加以分析,提出脑缺血急性期证候属性及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医顽疾痼疾,用药之精当,无不效如桴鼓。笔者有幸门诊跟师,得以耳濡目染老师的诊疗风采,现将王师巧用化湿法临证经验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健脾化湿治疗嗜睡某男,52岁,2012年12月8日初诊。嗜睡,时逾1年余,吃饭、乘车,甚则站立之际亦昏昏欲睡,伴口角流涎呼噜明显,周身倦怠,精力不济,记忆减退,晨起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