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92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93篇
  4篇
中国医学   64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去泛素化酶USP1甲基化及临床特征与大肠癌预后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共纳入286例大肠癌患者。使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法(HRM)检测基因甲基化水平。应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基因甲基化及临床特征与大肠癌预后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在男性大肠癌病例中,USP1甲基化增加预后不良风险(HR=2.091,95% CI:1.195~3.661,P=0.010)。临床病理特征中,UICC肿瘤分期4期(HR=2.464,95% CI:1.205~5.039,P=0.014)、肿瘤大小超过50mm(HR=1.610,95% CI:1.016~2.550,P=0.043)和组织学非腺型(HR=5.117,95% CI:1.142~22.930,P=0.033)是大肠癌不良预后风险增加的影响因素。结论 UICC肿瘤分期4期、肿瘤大小超过50mm和组织学分型为非腺型会增加大肠癌不良预后风险。外周血US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男性大肠癌预后不良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42.
正摘要目的MRI动脉瘤瘤壁强化(AWE)是动脉瘤活动性炎症的影像标志物,但尚无前瞻性研究评估AWE预测动脉瘤破裂或生长的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AWE与动脉瘤传  相似文献   
643.
正摘要目的探究由时间分辨MR血管成像(TRMRA)生成的时间延迟相关(CTD)图应用的可行性,以便于在疑似头颈动脉中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病人中确诊异常灌注。材料  相似文献   
644.
645.
目的分析156例单孔透明色乳头溢液的纤维乳管镜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单孔透明色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纤维乳管镜检查,并予以局部冲洗,对反复冲洗仍然存在乳头溢液的患者行纤维乳管镜辅助定位下病变乳管切除术。观察156例患者纤维乳管镜下表现及随访情况。结果156例患者均为一次置入纤维乳管镜,无反复扩管过程。其中,132例(84.62%)患者临床表现为:管腔内可见黄白色絮状物,导管相对扩张,管腔通畅,管腔内无隆起改变,管腔内未见明显占位病变;24例(15.38%)患者临床表现为:管腔内可见金属样絮状物渗出,管腔阻塞,部分病例管腔可见明显隆起改变及局灶占位病变。156例患者中,130例患者行纤维乳管镜检查诊断为乳管炎,并行病变乳管冲洗后,随诊1年,无乳头溢液复发,治愈率为83.33%(130/156);26例患者经反复冲洗无效后行病变乳管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乳管扩张19例(12.18%),乳管内乳头状瘤7例(4.49%),术后随访1年,25例患者未见乳头溢液,1例患者再次出现乳头溢液,反复冲洗无效后行病变乳管切除术,对复发性乳头溢液的治愈率为96.15%(25/26)。结论纤维乳管镜技术在局部乳管冲洗治疗及手术定位中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46.
        鉴于晚期伴有盆腹腔广泛转移的子宫外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grade serous carcinoma,HGSC)来源的不确定性[1],一直统称为输卵管-卵巢-原发性腹膜癌(以下简称“卵巢癌”),病灶广泛不能区分来源者又可称为“盆腔浆液性癌”。临床医生手术记录探查情况时,通常以简单的“附件包块”概括和认定原发部位,进而做出“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卵巢癌”起源于输卵管的证据逐渐为学界所认同[2-5],同时也有证据认为,“卵巢癌”并非以输卵管作为“唯一”的原发部位[3]。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647.
北京市副溶血弧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北京市副溶血弧菌腹泻病例分离株的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0年4-12月从临床收集散发腹泻病例2118份粪便标本,进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分型;采用药敏纸片法对12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检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tlh、tdh和trh;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118份粪便标本分离出副溶血弧菌114株,阳性分离率为5.38%.114株副溶血弧菌分属于23种血清型,其中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63.16%.临床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产生耐药;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氯霉素、亚胺培南、萘啶酸和四环素等均具有较高敏感性.全部菌株tlh基因阳性;tdh存在于大部分菌株中,所占比例为93.86%;只有1株菌trh阳性.O3:K6型菌株tdh基因阳性率(98.61%)明显高于非O3:K6型菌株(85.71%)(P=0.0098).114株副溶血弧菌分成54种PFGE型别,72株O3:K6型菌株分成34种PFGE型别,带型分散,无明显聚集性.结论 北京地区感染性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以O3:K6型为主.毒力基因tlh和tdh携带率高,且O3:K6型临床分离株毒力更强.副溶血弧菌对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较高敏感性.PFGE结果提示北京地区流行的副溶血弧菌存在多克隆来源.  相似文献   
648.
目的观察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在癌症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癌症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步健康教育,采用调查问卷及电话随访的方法比较两组的疼痛缓解率、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用药依从性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上,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及功能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症状评价两组除了呼吸困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属同步持续健康教育能提高癌症患者疼痛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649.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对宫腔黏连SD大鼠内膜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10只,建立宫腔黏连模型并进行丝裂霉素C治疗。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变化,并行Western blot检测p-AKT、p-PI3K、Bcl-2、Bax蛋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E染色可见细胞结构紊乱,大量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被上皮细胞覆盖,黏膜下层腺体数量减少,细胞成纤维化增生增加;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AKT、p-PI3K、Bcl-2蛋白均显著升高,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细胞胞浆及细胞核染色程度较浅,细胞成纤维化增生数量明显减少,其中以实验组2大鼠最为显著;各实验组大鼠p-AKT、p-PI3K、Bcl-2蛋白均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实验组2大鼠p-AKT、p-PI3K、Bcl-2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实验组1,Bax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实验组1(P<0.05)。结论丝裂霉素C可抑制宫腔黏连大鼠成纤维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650.
目的研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并提供相应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通过上海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2006至2010年有关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不相称性,对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风险因子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812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女性占不良反应发生的多数;不良反应级别以一般为主;2009至2010年间作为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新的不良反应有上升的趋势;双胍类及磺酰脲类(SU)不良反应最为突出;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女性、日服用药频次多、单一用药是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是皮肤损害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患者年龄大是SU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不相称性研究同时也得到一些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信号。结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广泛,像性别、年龄、体质量、用药频次、是否联合用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重视和控制其风险因子,以期更合理安全地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