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对经临床和X线证实的61例66膝膝关节僵硬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有效康复锻炼,观察术前及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等进行比较,评价其临床疗效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1例患者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改善[(95.0±11.3)°vs(40.4±4.9)°,t=2.782,P〈0.01],HS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89.2±5.8)分vs(43.7±6.5)分,t=2.805,P〈0.01]。经术后有效康复锻炼,本组疗效优良率为96.72%,共5例(8.19%)发生并发症。结论:结合术后合理康复锻炼,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僵硬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51 ~ 80岁,平均67岁;骨折按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2型5例,B3型3例,C型2例.分别用钢丝或钢缆环扎固定,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长柄假体翻修;记忆合金环抱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 ~ 30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无感染、畸形愈合、假体松动脱位、内固定断裂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5例,可1例.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案需结合骨折部位、假体有无松动、局部骨质量、身体状况而制定,原则是移位骨折要进行牢固固定、松动假体要进行翻修、严重骨缺损需要植骨处理. 相似文献
13.
火针疗法治疗腱鞘囊肿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火针疗法治疗腱鞘囊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04年6月治疗的87例腱鞘囊肿病例。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诊,平均随诊期8个月,优良率92.65%。结论 火针疗法是治疗腱鞘囊肿的简单、安全、痛苦小、复发率低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介绍骨折断端间隙直视法下三踝骨折中后踝移位骨折复位固定的手术技术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手足外科收治的三踝骨折中后踝移位骨折患者42例,采用骨折断端间隙直视法复位固定后踝骨折,采用骨骼肌肉功能评分(SMFA)评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未出现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或感染的病例,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良好。患者骨骼肌肉功能评分(SMFA)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为(8.01±1.73)分,SMFA困扰指数平均为(2.22±1.31)分。所有患者术后平均3个月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结论]对于三踝骨折中后踝移位骨折的治疗,采用后外侧入路骨折断端直视下复位固定方法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骶骨螺钉四种不同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取6具完整10%甲醛液浸泡固定的湿润成人脊柱标本(L5S1),两侧分别采用螺钉经椎弓根椎体间内固定(PTSF)法、前内骶岬法和经前内单、双边皮质固定四种骶骨固定技术。通过模拟生理应力进行疲劳试验,测定固定刚度变化和抗拔出力。根据骶骨的CT片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骶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PTSF法固定组螺钉最大扭矩为(3.32±0.63)Nm,且抗拔出力最大,最大可达(1623±327)N。在循环负载过程中,PTSF法固定组的最后刚度高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中螺钉的最大扭矩与抗拔出力均有显著相关性。试件的结构刚度、剪切模量及骨小梁组织的弹性模量等材料性质越高,骶骨螺钉抗拔出力越大。结论PTSF法骶骨螺钉的旋入扭矩和抗拔出力最大,固定最坚强,前内骶岬法次之,经前内单侧皮质固定组最差。 相似文献
18.
锁定加压钢板(locked compression plate,LCP)是一种创造性的内固定器,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应用及力学试验,学者对其使用原则逐渐取得统一[1-3].本科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5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按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15例.致伤原因:坠落伤13例,交通伤7例,重物压砸伤6例.手术距受伤时间为3 h~5 d,平均3.5 d.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