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转录因子Runx1对RPL4启动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目的:儿童白血病细胞全基因组芯片数据聚类分析发现,核糖体蛋白L4(ribosomal protein L4, RPL4)启动子区域具有转录因子Runx1的结合位点TTCATTCT,由此推测Runx1可能与该基因启动子之间存在调控作用。 本研究通过观察Runx1蛋白与RPL4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Runx1对RPL4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儿童白血病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构建含RPL4启动子及其突变体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Runx1的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Runx1蛋白可使RPL4启动子的转录活性降低(P<0.01);随着Runx1剂量的增加,RPL4启动子的转录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1);Runx1蛋白对RPL4启动子的突变体转录活性无调控作用(P>0.05)。结论:Runx1蛋白对RPL4启动子具有转录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unx1蛋白通过结合RPL4启动子区域的TTCATTCT位点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2.
3单克隆抗体白血病细胞表达的家系相关性抗原正日益成为单克隆抗体治疗的靶点,单克隆抗体可以非结合方式用药,也可与抗白血病药物、免疫毒素或放射性分子结合后用药。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相关研究不断发展,从而大大拓展了家系相关性抗原在细胞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单  相似文献   
73.
正《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原《中国小儿血液》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中国抗癌协会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及北京军区总医院协办的国家级小儿血液与肿瘤专业性学术期刊,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 RUNX1-RUNX1T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RUNX1-RUNX1T1转录本(融合转录本)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指导作用。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10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采用BCH-AML 05方案治疗的全部 RUNX1-RUNX1T1+ AML患儿,根据初诊(time point 0,TP0)、诱导Ⅰ后(TP1)、诱导Ⅱ后(TP2)、巩固Ⅰ后(TP3)、巩固Ⅱ后(TP4)和巩固Ⅲ后(TP5)融合转录本的检测情况,相应地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组界值分别为每104 GUS中融合转录本拷贝数104、103、102、10、1和0,随访至2017年12月31日。采用χ2检验比较初诊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差异;Kaplan-Meier法分析患儿5年总生存(OS)和无复发生存(RFS),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5年OS和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患儿52例,男27例,中位年龄8(2~14)岁;2例TP1时失访,21例在随访中死亡,其余29例中位随访时间62.2(34.0~134.3)个月。①初诊高表达组(17/50)和低表达组(33/50)患儿的年龄、性别、WBC、Hb、PLT计数和骨髓幼稚细胞数、除CD15(P=0.004)外的免疫学表型、TP1~TP5的MR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单因素分析表明,TP1和TP5融合转录本水平与患儿的5年OS和RFS相关,性别、初诊PLT与5年OS相关,初诊WBC与5年R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P1时融合转录本水平>103拷贝/104 GUS是5年OS的独立不良因素(HR=0.095,95%:CI:0.011~0.860,P=0.036)。 结论: RUNX1-RUNX1T1+ AML患儿第1次诱导治疗结束后融合转录本水平是患儿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8日至2015年5月4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23例(亲缘单倍体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同胞全相合组)。两组的预处理方案均为清髓性,回输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造血干细胞,采用环孢素、甲氨蝶呤±霉酚酸酯联合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低分子肝素±前列腺素E预防静脉闭塞病。 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完全、持久的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亲缘单倍体组和同胞全相合组:①WBC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3.1±2.3)和(12.5±1.4)d,PLT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4±8.0)和(22.9±7.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9.6±30.3)和(32.5±31.6)月,移植后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5%(16/23)vs 71.4%(1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亲缘单倍体相合组与同胞全相合组急性GVHD临床分级(Ⅰ~Ⅳ)65.2%(15/23)和23.8%(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与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3年10月至202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及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8例I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 依据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KMT2A基因重排(KMT2A-R)阳性组与KMT2A-R阴性组并对两组进行预后对比, 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儿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28例IALL患儿男10例、女18例, 发病年龄为10.9(9.4, 11.8)月龄。25例为B-ALL(89%), 余3例为T-ALL(11%)。婴儿B-ALL大部分为早前B淋巴细胞表型(16/25, 64%)。获得染色体核型结果的共22例(79%), 7例为正常核型, 无复杂核型, 15例为异常核型, 其中t(9;11)4例、t(4;11)2例、t(11;19)2例、t(1;11)1例, 其他异常核型6例。FISH检测KMT2A-R阳性者共19例(68%)。实时定量PCR检测KMT2A融合基因阳性者共16例(57%)。24例患儿完成规范的诱导化疗并可进行疗效评...  相似文献   
77.
<正>第64届全美血液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年会于2022年12月10日至13日在美国新奥尔良(New Orleans)召开,继续教育的儿科血液论坛进行了“儿童白血病的靶向治疗”的主旨讲座,分为三个专题: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筛查及TKIs治疗、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和婴儿急性白血病的诊治进展及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78.
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ALL)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明显差于年龄大于1岁的ALL患儿。本病的特征是70%~80%伴有KMT2A(既往通常称为MLL)基因重排,治疗相关并发症多,早期复发率高,是儿童血液肿瘤治疗的一大难点。博纳吐单抗是一种CD3/CD19定向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在儿童复发/难治(R/R)B-ALL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前,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博纳吐单抗在婴儿B-ALL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初探砷剂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3月16日至2018年5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初诊的APL患儿,通过检测APL患儿不同治疗时期、不同组织中砷浓度,观察治疗中、治疗结束后砷剂的不良反应,评估砷剂在儿童APL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15例初诊APL患儿纳入本研究,男8例,发病年龄3~16(10.4±4.0)岁。在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CCLG-APL)2016方案治疗期间,15例患儿诱导期血砷浓度均在10~100 ng·mL-1有效范围;巩固治疗期除2例血砷浓度分别为 121.3和9.46 ng·mL-1,其他患儿血砷浓度均在有效范围;维持治疗期所有患儿血砷浓度均在有效范围内。停药半年后患儿血砷及尿砷浓度均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7 和40.4 ng·mL-1,与治疗前血砷浓度(0.7 ng·mL-1)及尿砷浓度(13.7 ng·mL-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40 1和0.451 9)。头发、指甲中砷浓度在停药时达高峰,在停药后逐渐下降,停药半年后降至治疗前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砷浓度与尿(r=0.778,P<0.001)、头发(r=0.641,P<0.001)及指甲(r=0.655,P<0.001)砷浓度呈正相关;尿砷浓度与头发(r=0.622,P<0.001)、指甲(r=0.688,P<0.001)砷浓度均呈正相关;头发与指甲砷浓度呈正相关(r=0.847,P<0.001)。最长随访时间2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2±7.8)个月,尚未观察到砷剂的慢性不良反应,砷剂短期反应如脏器功能损害等在对症或砷剂减量后均可消失。结论 APL患儿各治疗阶段血砷浓度均可维持在有效范围,血、尿、头发、指甲砷浓度在停药半年后均降至正常。砷剂在儿童APL中的应用具有安全性,但仍需后期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0.
针对来华留学生儿科学教学的教材建设,我国尚处于摸索中。为了缩小英文原版教材与我国临床疾病谱的差距,同时保证教材与当前遵循大纲的教学方式一致,有必要尝试编写本土英文版教材。以经典原版教材为重要素材来源,采用符合学习规律的编写风格以及多层面的语言支持,构成《Pediatrics》英文教材的编写特色。并将通过教材评估,以及采用针对编写队伍、编写形式和语言等三个难点所制定的具体措施,保证教材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