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5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 镇痛强度大,依赖性小,滥用潜力低的镇痛剂盐酸丁丙诺啡开始在我国临床推广使用,为我国镇痛药增添了新品种。但可待因复方制剂系列产品的开发应用与国际上许多国家比较,有不少差距。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可待因复方制剂只有氨酚待因片(以下称氨酚待因片Ⅰ号,简称PC-1,每片含磷酸可待因8.4 mg和扑热息痛500 mg),开发新的可待因制剂品种是十分必要的。汕头(鱼它)滨制药厂和北京益民制药厂经卫生部审定批准,在PC-1组方的基础上,联合研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以下简称《杂志》)有个初步的评估。方法··:参考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 ,对《杂志》1996年 -2000年5a20期的载文、作者及引文3项主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杂志》5a20期共刊登528篇文章 ,平均每期载文26.4篇。载文以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为主 (410篇 ,占论文总数的77.6 % ) ;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发文量较多 (272篇 ,占论文总数的51.5 % ) ;528篇文章共引文2407条 ,篇均引文量4.5篇。引用的参考文献中 ,外文文献1345条,占55.9 % ,;中文1062条 ,占44.1 %;其中引自中文期刊624条 ,占25.9 % ;自引236次 ,占总引文量的9.8 %。结论··:《杂志》突出了其学术性刊物的特征 ,信息传播能力较高,有较好的稿源 ;《杂志》的作者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较强 ,而《杂志》是本领域主要参考的中文文献 ,是国内从事药物依赖性研究与药物滥用防治工作者成果发表的首选刊物  相似文献   
33.
多巴胺D3受体在中枢神经兴奋剂成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枢神经兴奋剂成瘾是一种慢性、易复发性脑疾病,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觅药、摄药行为和强烈的渴求心理[1].研究表明,从腹侧被盖区投射到伏核、大脑额叶皮层、嗅结节、杏仁核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是产生中枢神经兴奋剂成瘾的重要神经基础.中枢神经兴奋剂通过抑制多巴胺重吸收或促进多巴胺释放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高于生理水平的多巴胺作用于相应的多巴胺受体,从而产生神经适应性和成瘾行为[2].中脑边缘系统中的伏核壳区多巴胺释放增加是成瘾药物产生欣快和奖赏效应的关键位点[3-5].  相似文献   
34.
中枢神经兴奋剂成瘾是一种慢性、易复发性脑疾病 ,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觅药、摄药行为和强烈的渴求心理[1]。研究表明 ,从腹侧被盖区投射到伏核、大脑额叶皮层、嗅结节、杏仁核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是产生中枢神经兴奋剂成瘾的重要神经基础。中枢神经兴奋剂通过抑制多巴胺重吸收或促进多巴胺释放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 ,高于生理水平的多巴胺作用于相应的多巴胺受体 ,从而产生神经适应性和成瘾行为 [2]。中脑边缘系统中的伏核壳区多巴胺释放增加是成瘾药物产生欣快和奖赏效应的关键位点[3 -5]。药物的强化 (奖赏 )…  相似文献   
35.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陶青,郑继旺(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北京,100083)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CPP)最早建于1979年[1],近十几年来方法逐渐完善[2-4]。多数学者使用这一方法评...  相似文献   
36.
本文采用大鼠静脉自身给药实验法评价甲基苯丙胺及其衍生物安啡拉酮的精神依赖性潜力。在自身给药形成实验中,当甲基苯丙胺剂量分别0.25、0.125、0.0625mg·kg-1(注射)时,大鼠在固定比率程序控制下,可以对甲基苯丙胺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反应,有剂量效应关系;当安啡拉酮日剂量相当于人剂量的2.0、5.0、7.0倍时,大鼠对安啡拉团仅产生比盐水稍高的反应率,不稳定,且无剂量效应关系。在替代实验中,大鼠先形成稳定的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行为,安啡拉酮(日剂量相当于人剂量的2-5倍)可以替代甲基苯丙胺维持自身给药反应,有剂量效应关系,但反应率不稳定。在累进比率程序控制下,甲基苯丙胶的自身给药反应“终止点”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实验表明甲基苯丙胺有较强的精神依赖性潜力,而安啡拉酮较弱。  相似文献   
37.
阿片类物质对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李芳,郑继旺(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北京,100083)阿片类物质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最初是由Archard于1909年发现的[1]。近20年来,由于阿片滥用者中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发病率增多...  相似文献   
38.
推广镇痛药的应用,满足我国临床疼痛患者的正当需求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镇痛药对疼痛病人是很有用的,我国过去的40年,镇痛药用量很少,许多疼痛病人特别是癌痛患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有必要调整现行有关政策,发展镇痛药的生产,推广镇痛药的生产,推广镇痛药的合理应用,以满足我国疼痛病人的正当需求。  相似文献   
39.
自身给药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给药实验王桂林,郑继旺(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北京100083)自身给药实验是用来研究药物的强化效应,进而评价其精神依赖性潜力的一种方法。早在60年代,Weeks[1]和Yanagita[2]等就分别建立了大鼠和猴的自身给药模型,此后...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10年刊登的科研论文 ,看我国药物依赖性研究状况 ,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分析本刊10a刊登的科研论文。结果·· :1992年 -2001年共刊登科研论文442篇 ,其中临床研究论文206篇 ,占46.6 % ;基础研究123篇,占27.8 % ;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究105篇 ,占23.8% ;其它8篇,占1.8 %。研究涉及的主要依赖性物质为海洛因 (153篇 ,占34.6 % )、其它阿片类 (61篇 ,占13.8% ,包括二氢埃托啡21篇 ,占4.8 % ) ;酒精 (18篇 ,占4.1 % )。基础研究主要是依赖性研究 (101/123)和一般药理学研究 (20/123)。涉及行为学研究的文章较多 (68/123);有19篇 (19/123)分子生物学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对毒品滥用并发躯体疾病的治疗研究 (83/206) ,临床药物治疗研究 (64/206)和临床实验研究 (14/206)。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吸毒人群的一般情况 (69/105) ,一般人群对依赖性物质的态度、认知、使用等 (20/105) ,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等的使用情况 (13/105),HIV/AIDS(11/105)等。结论·· :药物依赖性研究涉及到基础、临床和流行病学3个方面。临床研究占的比重较大。研究的滥用物质主要是阿片类。已有涉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 ,流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