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9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新发现的小RNAs,因其能调控细胞活动的每个方面,包括分化、生长、代谢、增殖、凋亡和病毒感染、肿瘤生成,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最近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miRNAs在肝脏含量丰富并且参与肝脏生理和病理的各个过程.microRNA-21是目前研究最多的miRNAs之一,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一些病理生理改变,但其在肝脏中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就mi-croRNA-21在肝再生、肝细胞代谢、肝脏免疫反应及其在肝癌、丙型肝炎等肝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
HC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问题。目前我国主要的抗HCV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是该方案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不理想;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在治疗丙型肝炎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简述了抗HCV治疗前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从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分析表明,HCV患者机体的免疫调控十分复杂,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看,经过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以及其功能有恢复的趋势,甚至可以恢复至正常化;IFN的治疗并不能恢复病毒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而DAA治疗前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尚未阐明;DAA对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长期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3.
基于核酸的基因沉默分子是长度在20个碱基左右的人工合成的单链或双链DNA或RNA。这些分子包括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ODN)、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和最近比较热门的小干扰RNA(siRNA)。这些基因沉默分子以序列特异性方式靶向细胞或病毒tuRNA,将其断裂和/或阻断其转录和翻译起始,因此成为基因功能分析和药物开发的强有力工具。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二十多项基因沉默技术在肿瘤、艾滋病、肝炎、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Ⅰ至Ⅲ期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4.
邢欣悦  陈鹏  郑素军  段钟平 《肝脏》2010,15(2):130-133
肝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引起慢性肝损伤的共同病理改变,是诸多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阶段。肝纤维化的机制为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调,病理特征为胶原纤维生成及大量ECM在disse间隙沉积。  相似文献   
35.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导入特异性针对目标基因的同源双链RNA,引起目标基因的不表达或减效表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或shortinterfering RNA,siRNA)是RNAi发挥作用的重要中间效应分子[1].siRNA具有潜在的临床治疗应用前景,目前至少有5种siRNA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2].  相似文献   
36.
重型肝炎是临床最严重的肝病类型之一,预后极差,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效果显著.血液灌流是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一种,设备中灌流器是关键部件.灌流器中的血液灌流吸附剂种类主要有活性炭和合成树脂,其表面布满吸附位点,灌流时清除与之有高亲和性的各种物质.血浆灌流可以清除体内堆积的毒性物质,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恶性循环,使肝细胞得以自发修复、再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细胞增殖数量对生物人工肝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但血浆灌流对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增殖有何影响研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体外灌流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C3A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估基线血清指标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联合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方法 以2007年6月—200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组建的CHB前瞻性随访队列中83例HBeAg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基线血清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Cox回归模型并计算HBeAg转换预测评分,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病毒学标志物联合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不同组别累积转换率的计算使用Kaplan-Meier分析,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83例HBeAg阳性患者中位随访108个月,其中44.58%(37/83)的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转换组患者基线血清HBV DNA[6.23(1.99~9.28) log1...  相似文献   
38.
核苷(酸)类似物(NAs)是HBV复制的有效抑制剂,是目前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HBeAg血清学转换是评价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持久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寻找能够预测NAs治疗CHB患者后发生HBeAg阴转/血清学转换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方案的调整、实现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综述了HBV DNA、HBV RNA、抗-HBc、HBcrAg等标志物对于预测NAs治疗CHB患者HBeAg转阴/血清学转换的价值。  相似文献   
39.
急性肝衰竭大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的变化及其特点. 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记录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肝衰竭模型组大鼠的胃肠消化间期MMC,并对两组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大鼠胃窦和十二指肠MMCⅡ相: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1519.00±831.14)s和(1535.86±930.50)s,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73.61±409.98)s和(541.09±342.30)s,急性肝衰竭组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t值分别为-3.97和-3.85,P值均<0.05.大鼠胃窦和十二指肠MMCⅢ相: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23.39±6.36)s和(27.02±11.50)s,正常对照组分别(53.32±14.01)s和(53.81±1 3.64)s,急性肝衰竭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u值分别为-4.99和4.66,P值均<0.05.胃窦Ⅲ相频率:急性肝衰竭组为(0.04±0.01)HZ,正常对照组为(0.22±0.01)HZ,u=-4.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空肠MMC周期和MMCⅡ相: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1897.71±815.77)s和(1870.90±1010.35)s,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84.17±449.34)s和(643.04±450.67)s,两组比较,u=-1.63和t=-4.94,P值均<0.05.大鼠空肠MMCⅢ相持续时间:急性肝衰竭组为(31.41土11.17)s,正常对照组为(53.11±14.74)s,t=5.10,P<0.05.大鼠胃窦和十二指肠MMC周期、十二指肠MMCⅢ相频率和空肠Ⅲ相频率变化,两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肝衰竭大鼠MMCⅡ相显著延长,呈移行性簇状收缩,MMCⅢ相缩短,空肠MMC周期延长,可能是导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KDR)及其信号转导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及通透性增加中起主导作用,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限速步骤,KDR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是抗肿瘤治疗的良好靶标。本文就血管生成中VEGFR-2的作用及相关信号转导,以及在抗肿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