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41.
空泡蝶鞍综合征的CT诊断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空泡蝶鞍综合征的CT诊断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7例空泡蝶鞍综合征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17例中有15例表现为内分泌症状,主要有停经泌乳、尿崩症等,另2例表现为视力障碍。常规轴位、冠状位CT扫描征象有:鞍内低密度、鞍上池模糊、三脑室下移、“漏斗征”、垂体蒂下移、后移,垂体受压变扁平,蝶鞍扩大等;脑地造影CT可见造影剂进入鞍内。结论:作者认为本症临床表现与致病因素及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CT是较理想的诊断手段。横断面CT可作筛选,冠状面CT一般可明确诊断,疑难者可由脑池造影CT确诊。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导致肝损害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SLE肝损害患者3例,结合国内外现有文献的报道资料,分析其CT表现特点及相关病理基础.结果:3例中,2例CT扫描均发现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该低密度灶形态呈楔形或裂隙样改变,主要分布于肝外周包膜下区域;1例仅见单发类似低密度病灶.上述低密度灶三期增强均未见明显强化.3例患者中,腹部其他异常发现还包括:胆囊肿大、囊壁弥漫增厚3例;脾脏裂隙及条片样低密度灶2例;大量腹水1例;小肠弥漫性壁增厚、水肿1例;两肾多发小灶性强化减低区1例.3例中,2例在临床确诊SLE并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短期CT复查发现腹部上述异常表现明显好转.结论:本组SLE所致肝损害的CT表现与肝内其他常见病变不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SLE并发的这一少见的肝脏病变的CT表现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肝动脉成像质量有无差异.方法 对32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先后行肝动脉MSCTA和DSA检查,两者间隔时间不超过1周,对比分析MSCTA与DSA对肝动脉的解剖类型、肝动脉各级分支显示能力.结果 与DSA相比,MSCTA对肝动脉解剖类型诊断符合率达96.9%例(31/32),正常型肝动脉为71.9%(23/32),变异型肝动脉28.1% (9/32);MSCTA与DSA在肝固有动脉、一级肝动脉的显示能力上无明显差别,在二级、三级肝动脉的显示能力上有统计学差异,DSA优于MSCTA(Wilcoxon法,P<0.0125),在四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上,MSCTA的显示率为0,远远不如DSA.结论 尽管MSCTA和DSA在显示二级以下肝动脉分支上存在差异,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80kV低管电压腹部CT扫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用Catphan500体模,以其低对比模块中直径20mm、对比度为1.0%的圆柱体为研究对象,模拟腹部CT低对比的特点;在其他扫描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低管电压80kV和常规腹部CT扫描标准管电压120kV对体模进行扫描,管电流均设置为150~650mA(以50mA为间隔)。记录每组扫描方案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医师对图像的低对比可探测能力(LCD)进行独立评分,分析80、120kV时的CNR与CTDIvol的相关性,并比较80kV管电压条件下所得图像噪声、CNR及LCD评分与腹部标准扫描条件120kV、300mA之间的差异。结果 CNR与CTDIvol呈正相关,辐射剂量相同时,80kV条件下所得CNR明显高于120kV。80kV时图像噪声显著增加(t=6.99~15.78,P<0.001),但当管电流增加至550~650mA时,80kV所得图像的CNR及LCD评分与120kV、300m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电流增加至550mA时,在不影响图像质量CNR及LCD的前提下,80kV低管电压CT扫描最多可降低42.23%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瘘管造影后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肛瘘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术前对27例怀疑肛瘘的患者瘘管造影后行MS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其中13例行增强扫描,并与手术或随访结果对照。结果27例中手术证实肛瘘23例,4例临床随访为肛周感染破溃,MSCT诊断3例为单纯性肛瘘,20例为复杂性肛瘘,4例未发现肛瘘。MSCT正确分级:1级肛瘘3例,2级肛瘘18例,另2例3级肛瘘误诊为2级肛瘘。MSCT对内口及支管评价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8%、85.7%、66.7%、93.3%、40.0%以及92%、100%、93.1%、100%和66.7%,对脓肿预测值则均为100%。MSCT三维重建能再现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瘘管与肛管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结论MSCT联合瘘管造影是一种术前评价肛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7.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 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8~150mm间,平均50mm,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1个巨大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平扫CT值42~50HH,增强后CT值在108~145HU间,且腹部3例肿块周边可见更高密度环形强化影及粗大血管影。弥漫型CD 3例,CT上均见有全身多处淋巴结多发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8~30mm间,呈均质软组织密度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多发气囊腔及沿肺纹理分布斑点、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结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及钙化是局限型CD的主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弥漫性CD的CT表现类似淋巴瘤,常难以诊断,若合并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或副肿瘤性天疱疹等可具有一定的提示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应用两种不同方法对离体猪肝及正常人体肝脏行容积测量,对比探讨其准确性与实用性,旨在探索一种较理想的肝容积测量方法。方法:对7例离体猪肝(叶)用溢水法测量其容积,再行CT平扫,比较逐层叠加法、选择性VR自动法测量结果并与溢水法测量结果进行统计比较。收集体检行腹部CT增强检查正常者35例,男22例,女13例,运用逐层叠加法和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测量其肝脏容积,并进行比较。结果:7例离体猪肝(叶)测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与溢水法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9)。35例活体人肝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分别为(1371.85±238.01)cm3(、1380.16±234.16)cm3,测量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t=-1.099,P=0.281>0.05);平均耗费时间分别为(27.93±5.55)s(、6.66±1.88)s,选择性VR自动法明显短于逐层叠加法(t=18.31,P<0.001)。结论: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与常规逐层叠加法相比,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且显著减少测量时间,故具有更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9.
囊性不典型肠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呈囊性肿块这一少见类型的肠癌其CT诊断要点及病理基础。方法:收集13例主要表现为囊性肿块的肠癌病例,其中管状腺癌7例,粘液腺癌4例,管状腺癌伴粘液腺癌2例,分析其CT表现特点及病理的对应关系。结果:13例肠癌的主要异常CT征象有:单纯肠浆膜外囊性肿块9例,肠腔内囊性肿块伴肠外囊性肿块2例,肠腔内囊性肿块2例, 累积15个囊性肿块;伴肠壁局限性增厚10例,经与病理对照分析发现,囊性肿形成的原因有:增生型肿瘤内坏死或粘液腺癌瘤内“粘液湖”所致最常见,达10例,溃疡型肠癌慢性穿孔形成脓肿3例,继发阑尾粘液囊肿1例,另1例粘液腺癌可能是结肠憩室或深在性的囊性结肠炎癌变所致。CT首诊12例,正确诊断5例,误诊7例,其中误诊为脓肿4例,其他肿瘤3例,误诊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肠癌该种,CT表现的认识,忽略癌性肠寺厚特征等因素,结论:囊性肿块是肠癌的不典型CT表现,易误诊,注意观察肠壁增厚和肠腔内外肿块的性状,可提高CT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