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69篇
  免费   1158篇
  国内免费   606篇
耳鼻咽喉   243篇
儿科学   275篇
妇产科学   80篇
基础医学   989篇
口腔科学   190篇
临床医学   3081篇
内科学   1708篇
皮肤病学   227篇
神经病学   303篇
特种医学   6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167篇
综合类   6283篇
预防医学   2861篇
眼科学   286篇
药学   2675篇
  36篇
中国医学   2444篇
肿瘤学   551篇
  2024年   263篇
  2023年   478篇
  2022年   589篇
  2021年   733篇
  2020年   671篇
  2019年   495篇
  2018年   514篇
  2017年   353篇
  2016年   423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1119篇
  2013年   887篇
  2012年   1165篇
  2011年   1202篇
  2010年   1219篇
  2009年   1205篇
  2008年   1093篇
  2007年   1164篇
  2006年   1124篇
  2005年   1048篇
  2004年   1007篇
  2003年   905篇
  2002年   760篇
  2001年   773篇
  2000年   657篇
  1999年   544篇
  1998年   465篇
  1997年   398篇
  1996年   403篇
  1995年   411篇
  1994年   371篇
  1993年   252篇
  1992年   214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77篇
  1989年   192篇
  1988年   159篇
  1987年   133篇
  1986年   117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105篇
  1983年   103篇
  1982年   89篇
  1981年   73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43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7篇
  196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增长迅速。大多甲状腺癌中度恶性,预后好。但有局部复发转移的可能性。由于甲状腺癌首次手术切除范围不够,带来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对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近几年收治的甲状腺二次手术的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乳头状癌为主要病理类型,甲状腺相关肿瘤残留率达62.0%(49/79),淋巴结相关肿瘤残留率为53.2%(42/79)。首次手术切除范围小于一侧腺叶14例(17.7%),一侧腺叶全切6例(7.6%),甲状腺次全切30例(38.0%)。未行局部淋巴结清除的占82.3%。首次手术原发部位(同侧腺叶)肿瘤残留8例(10.1%),原发部位外腺体组织(对侧腺叶或峡部)肿瘤残留13例(16.5%),淋巴结肿瘤残留14例(17.7%),原发部位+淋巴结均有肿瘤残留28例(35.4%)。手术是甲状腺癌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规范合理的手术方式可影响复发转移率,并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da Vinci Si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不同径路的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用da Vinci Si外科手术系统完成甲状腺腺叶切除2例.1例取腋窝径路,于患侧腋窝沿腋前线取切口约5 cm,对侧锁骨中线乳头上方取横切口约8 mm,建立皮下隧道至术区,经腋窝切口置入da Vinci Si外科手术系统摄像臂及1、2号器械臂,经8 mm trocar置入3号器械臂.另一例取胸前径路,于胸骨切迹下约12 cm处建立观察孔12 mm,双侧锁骨中线乳晕上方处建立操作孔8 mm,观察孔置入摄像臂,操作孔置入1、2号器械臂,术中止血及腺体切除均采用超声刀,标本用取物袋取出,术毕于术区留置负压引流管并关闭手术切口.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机器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或腔镜手术,无手术并发症,术中估计出血量10 ~2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163 min,平均引流量90.5 mL.病理诊断分别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术后测甲状旁腺素及血清钙磷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经腋窝与胸前径路机器人甲状腺腺叶切除安全可行,手术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注射隆乳后广泛采用抽吸游离凝胶的方法,仍有相当一部分注射物残留。本文阐述并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后清除的方法。方法 2005年2月至2013年12月,共170位曾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的患者要求去除注射物。我们使用乳晕下边缘切口,尽可能清除游离注射物,然后沿注射物外部的包囊进行分离,尽可能地去除浸润变性的包囊和筋膜组织。结果除5位患者对术后乳房较为平坦的外观不满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乳房包块、疼痛、上肢活动不适感及乳房手感变硬等并发症都减轻或消失。结论为解决注射隆乳术后乳房包块、疼痛及乳房偏硬造成的上肢活动不适等并发症,尽可能地去除游离凝胶及浸润有凝胶的周围组织,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我们推荐采用将游离的凝胶及浸润周围包囊和/或筋膜一起去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4.
<正>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空心钉张力带固定治疗43例髌骨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均为闭合横形髌骨骨折。1.2手术方法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髌骨前方纵行切口,复位髌骨,用布巾钳临时固定,在髌骨中内、中外1/3处分别钻入2枚克氏针,距关节面约3 mm,C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脂肪移植后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在SVF(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辅助移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 本实验以新鲜分离的自体SVF细胞辅助移植的脂肪组织为实验组,以脂肪组织与等量生理盐水的混合物为对照组,随机在裸鼠背部两侧注射建立动物模型,对两组移植物进行脂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LPL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和LPL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TPL蛋白含量测定及LPL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显示,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LPL表达逐渐下降,在第2周、第3周、第4周时,实验组LPL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脂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显示,两组脂肪移植后的存活细胞均逐渐减少,但第2周、第3周、第4周实验组存活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结论 SVF促进脂肪组织表达LPL,表达差异在移植后的第2周开始出现,这可能与SVF提高脂肪组织存活率和ASCs(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成脂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 79例中68例血钠恢复正常,6例死于脑衰竭,2例自动出院。结论及时发现并根据不同病因正确处理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系统评价假体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04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Pub 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假体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文献,对文献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3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411例患者,所有文献的质量普遍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Broberg and Morrey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假体置换要显著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P0.000 01);(2)在肘关节活动度方面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3)在VAS评分方面两者的优劣尚无定论。[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还欠缺对假体置换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故仍需低风险、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CapeOX)或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予以新辅助化疗并接受标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直肠癌腹壁造瘘口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直肠癌腹壁造瘘手术299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造瘘口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率33.1%(99/299),其中造瘘口周围皮炎91例(30.4%),造瘘口狭窄8例(2.7%),造瘘口梗阻3例(1.0%),造瘘口脱垂17例(5.7%),造瘘口坏死2例(0.6%);端式造瘘组219例,其造瘘口周围皮炎、造瘘口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袢式造瘘组(80例)(P0.01);在端式造瘘组中,经腹膜外途径造瘘者(213例)其造瘘口梗阻及造瘘口旁疝的发生率又较经腹膜内途径造瘘者(6例)为低。结论术中对造瘘相关因素的及时处理及造瘘术式的合理选择有助于减少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LDDD)是最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等继发性病变.LDDD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尚不明确,同时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生物力学的快速发展为阐明LDD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各种新型药物和生长因子的研发应用、基因治疗、人工椎间盘置换以及组织工程技术为治疗LDDD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对LDDD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现就LDDD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